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在帝王眼皮底下暗养死士失败率极高,司马懿是怎么做对每一步的?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5-14 13:4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探讨了历史上死士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文章介绍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时期死士的发展,以及三国、两晋时期私兵和死士的普遍现象。文章还分析了司马懿父子如何利用死士和私兵发动政变并掌握大权的过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政变后巩固权力的。最后,文章也探讨了历史上豪门世族对死士和私兵的培养和使用,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在历史转折时期发挥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死士的作用和历史演变

文章详细探讨了死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包括在王公贵族中的使用、在战乱时期的活跃,以及在三国、两晋时期的私兵现象。

关键观点2: 司马懿父子如何利用死士和私兵发动政变

文章介绍了司马懿父子如何通过暗中养私兵、联合利益受损的世家大族,发动政变并控制洛阳城的过程。

关键观点3: 司马懿父子如何在政变后巩固权力

文章分析了司马懿父子如何通过联合元老重臣,以及背信弃义、诛灭曹爽一系主要成员的三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关键观点4: 历史上豪门世族对死士和私兵的培养和使用

文章介绍了豪门世族如何培养和利用死士和私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以及在历史转折时期这些力量如何发挥作用。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豪门世族之所以有翻云覆雨的能力,核心在于他们垄断了大片土地,土地上的大量劳作者则成为被他们荫庇的部曲与田客。这些人平时耕种,作战时则会化身为私兵。他们中如果有人作战勇猛,还能得到减免家族地租的待遇,甚至会在家族内部得到升迁的机会。



在战乱频仍、商品经济凋敝的时代,一个普通人如果不依附这样的大族,不要说积累财富、获得自己的土地了,连生存都很难维持。因此,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依附于势力足够大的豪门,不但能保证在乱世中的生存与温饱,还能通过立下军功,来获得可能的上升渠道。从东汉开始,豪门世族成为政坛上的主流力量。黄巾之乱和董卓入朝后,东汉中枢权威衰弱,又进一步扫清了豪门大规模募集私兵的政治障碍。


曹操起兵时的初始力量,就来源于家族私兵。我们在史书中可以见到大量相关记载:“曹仁字子孝……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曹休字文烈……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夏侯惇字元让……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夏侯渊字妙才……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曹氏是沛国谯县数一数二的大豪族。曹操起兵时,以曹仁、曹休为代表的曹氏和以夏侯惇、夏侯渊为代表的夏侯氏,几乎在转眼之间就为曹操拉起了5000 人的部队,成为他起兵的底气。李典、许褚等曹营名将,都是大豪强、大坞堡主,纷纷带着家族私兵加盟曹魏集团。



割据江东的孙吴军队更是充满了私兵色彩,像是江东大姓豪强的武装联盟。孙坚、孙策与孙权父子三人出身低微,他们能征服江东,一方面利用了袁术的政治背书,另一方面则是依靠淮泗集团的支持。但是,孙策大肆诛杀江东大姓豪强,引起了普遍敌视,最终死于刺杀。孙策死后,孙权执行的是与当地大姓豪强边斗争边妥协、共同统治的策略,来对付外部的曹魏集团和内部的山越等势力。因此,孙权阵营得以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也是孙吴政权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趋势越往后越明显。孙权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承认江东大姓的诸多特权,世袭领兵权就是其中的最主要部分:大约从建安末年、黄初初年起,孙吴通常会把将领指挥的军队在他们死后交由他们的儿子统领。


所以,三国、两晋时期,大族家里养私兵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作为河内地区一等一大族的司马氏,自然也会拥有颇多私兵。司马懿发起高平陵政变时,“ 三千死士”中的大部分人,应该就是司马氏的私兵。



按照《晋书》记载:“初,帝 (司马师) 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师在司马懿授意下养的三千死士,平时都散在民间,到司马懿准备发起政变时一下子突然集结。当时,作为司马懿担任太傅、退居二线的交换,司马懿最成器的儿子司马师担任了中护军。最初,按“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中护军是禁军中负责选拔下级武将的重要位置,在中领军之下。但在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时,这个职位的权限得到极度扩大,成为与中领军分庭抗礼的重要职位。司马师在任上“ 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这当然不乏司马家族夺权成功后,史书对他的溢美之词,但当时与何晏、夏侯玄齐名的司马师,在中护军的位置上经营颇久,拉拢、提拔了一大批中下层军官,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因此,“ 三千死士”极有可能是司马师利用中护军的职权发展的亲信、死党,以及他们麾下的一小部分精兵。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一方的大部分基层人员就是作为豪族的司马氏私兵,这在当时的豪族之间可谓司空见惯。当然,这些私兵肯定是以各种平民身份为掩护混进洛阳的,因此不太可能带有武器。当司马懿正式发起政变时,必须先拿下武库。而到达武库必须经过曹爽的大将军府,曹爽家族此时几乎倾巢而出到高平陵去了,但大将军府内依然有一定数量的私兵留守。曹爽的家将此时早已带领数十名弩手严阵以待,司马懿手无寸铁的政变大队愣是无法通行。不过,当时大将军府上有一位叫孙谦的将领,不知道是早已被司马懿收买,还是慑于司马懿的威望,竟劝阻了这些弩手射击,令政变大队得以顺利通过,占领了武库。司马懿父子的私兵死士这才武装了起来,真正有了控制洛阳城的能力,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中控制住了洛阳城。



半个世纪后的八王之乱中,淮南王司马允同样以中护军的身份在首都洛阳暗养死士,当准备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想除掉他时,司马允同样起兵。司马允最初起兵的兵力是:“国兵及帐下七百人。”这部分人也就是他自己从封国带来的卫队和死士。


不同于司马懿政变时得先夺取武库,这些封国卫队和死士都是有武器的,而且战斗力极高:“允所将兵,皆淮南奇才剑客也。与战,频败之,伦兵死者千余人。”但胜利在望之时,司马允被司马伦麾下诈降的家将刺杀,最终功败垂成。我们不难看出,洛阳城内的各路王公贵族,此时不但都蓄养私兵,而且有着精锐的武器装备,造成的局面比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更为混乱。


靠精锐死士一度战胜洛阳城内政敌的司马允,最终却没能控制住局面。而司马懿父子在政变后稳稳地控制了洛阳,随后步步为营蚕食曹魏政权,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王朝,这是为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