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双非高校牵头新建8个、参与共建40个实验室的激烈竞争中,中北大学成绩居山西高校之首,为其科技创新实力再添重磅砝码。
走进中北大学极限环境光电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场场关于“极限”的科技攻坚正在进行。贾平岗教授团队全力开发新型传感器,致力于突破航天航空领域高温极限环境下的测试瓶颈;另一组科研人员则聚焦材料结构创新,将透明材料打造为微小空腔结构,大幅提升器件对声音、磁力、加速度等物理量的传感灵敏度。
该校博士研究生贾涛展示的成果令人惊叹:“我们研制的传感器可在1500℃高温环境中稳定测量数据,所打磨的器件能够捕捉比蝉翼振动更细微的波动,理论上具备听清一公里外蚊子振翅声、探测百亿分之一重力加速度的能力。”这些小体积、高精度的传感器,实现了极端环境下受限空间内微弱信号的高精度探测,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精密测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实验室主任、中北大学校长陈钱透露,该实验室不仅参与制定多项国际标准,还承担了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未来,实验室将朝着测试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目标迈进,成为高层次人才汇聚地与科技成果转化源头。
近年来,中北大学以学科创新为驱动,构建“仪器+”“兵器+”学科群,布局机械、材料、化工、信息等优势学科与前沿交叉学科,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在这一创新驱动下,学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在技术研发方面,
中北大学自主研发的SharkNet工业测控网络(沙克网络)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高端工业总线技术空白
,已通过航天科技等单位的环境适应性测试和型号认证,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并荣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测控网络升级开辟新路径。
中北大学始终聚焦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国防领域,“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的科研成果,如全球共享“太行星座”智能星链、全海深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多物理场MEMS传感器等,广泛应用于重大武器型号、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
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学校同样成果丰硕。2024年成功孵化42家科创企业,与华为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太钢集团等100余家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合作金额超2亿元,在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排名中位居57位。全自动验光仪和全自动焦度仪系列产品出口90个国家,占据30%市场份额;植物功能成分提取技术、超重力气体深度净化技术等应用于多个行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国产化智慧矿山云平台、新型锚固法兰专用钢材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助力地方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