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能源观察
我们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油气行业专业平台,我们有鲜活的视角,专业的尺度,同你一起分享行业精英的卓越智慧。查询往期内容请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www.oilobserver.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能源观察

【石油观察家】天然气管网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对策研究

全球能源观察  · 公众号  ·  · 2017-09-20 06: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3 原有的“一线一价”定价机制不再适用,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改先行

随着全国性供气管网的逐步形成,垄断型油气经营模式不能形成有效、充分竞争的市场氛围,原来以单条管道为监管对象,“老线老价、新线新价、一线一价”的定价原则已不再适用。此外,如果中间管输环节无法做到成本的公开监审,“放开两头”就没有基础。

2016 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先后颁布了《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等,对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和成本监审做了重大改革:一是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定价,将准许收益率明确为税后全投资收益率的8 %,也就意味着管道负荷率要达到75 %;二是由监管单条管道改为监管管道运输企业,区分不同企业定价;三是由国家公布具体价格水平改为国家核定管道运价率(元/m 3 ·10 3 km),企业测算并公布进气口到出气口的具体价格水平。此举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管道行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天然气气源回归商品属性,促进气气竞争,进而推动管道的第三方公平开放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2 中国天然气管网改革面临的问题

2.1 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相对落后

国内天然气管网里程建设不足是导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例低和普及率低“双低”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严重制约了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步伐。此外,我国天然气管网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和地方资本投资建设,仅中国石油一家就占天然气管网总投资的70 %以上,投资主体单一,民营企业难以进入管网投资建设。国际上,管道建设投资的一大特点就是投资主体多元化。2016年来我国油气管道建设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周转慢等原因阻碍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意愿。与此同时,与管网运行相配套的储气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2015年,我国地下储气库有效气量55×10 8 m 3 ,占消费量的3 %不到,储气能力严重不足,与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严重影响天然气的供给安全和下游发展。

2.2 第三方公平开放程度不足

由于我国天然气开发生产和管道输送业务的一体化,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网主要用于运输自产自销的天然气,这种固化的垄断格局导致了不同企业、央企和地方之间管网的联通比较少,天然气管网向第三方公平开放严重不足。2014年国家出台了《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对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开放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经过两年半的试行,效果并不明显。2016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截至同年11月,“三桶油”已全部完成油气管网设施的对外公开信息,为第三方公平开放提供参考,也为将来管网业务剥离创造了条件,但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尚未制定,政策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实际开放程度不足,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2.3 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监管力度滞后

为了实现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依法经营,市场参与者公平竞争,国家、企业、消费者利益有效平衡的行业目标,各国普遍制定了适应本国国情的能源法律法规,例如美国的《能源部组织法》《天然气政策法》,英国的《公用事业法案》《天然气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构建了完整的监管框架,对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职权、监管的实施做出了明确规定,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可靠的制度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符合现代监管要求的法律程序,政府监管体制及法律框架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的基于行政管理的监管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没有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对油气管网的投资、运营和定价等进行全面监管。

3 国际天然气管网改革比较与经验借鉴

3.1 国际天然气管网改革比较

国际上其他国家在天然气管网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问题,各国结合各自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改革路径,最终形成了不一样的管网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