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中铁山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如何落地生根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4-13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始建于1894年的中铁山桥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是民族工业和红色工业的先行者。 1922年,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在中铁山桥建立了党组织,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培育了我党早期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重要力量。
中铁山桥现有产业工人2311人,占员工总数的67%,主要分布在生产制造和项目建设施工一线,是中铁山桥改革发展最可靠的中坚力量。作为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第一批产改工作试点单位,中铁山桥传承百年红色基因,深入推进“产改”工作,以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目标为牵引,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内核,以维护产业工人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为保障,搭建赋能提升平台,破除身份壁垒,打通职工职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为推动“红色山桥”迈向“新质山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在基层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产改”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改”工作举措的针对性不够。 产业工人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支撑。当下企业正面临着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设备逐步应用等挑战,这对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从全局高度、长远角度看,企业谋划产改工作的针对性不够,产业工人技能结构不尽合理,适应新工艺、服务新产业不充分等现象仍有存在。
“产改”方法吸引力不足。 当前改革中创新创效的办法还不多,保障机制和政策不够细化具体,面对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尚未起到“标本兼治”作用,相关配套制度措施吸引力不够强,调动产业工人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作用不够明显。
“产改”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产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在改革过程中,个别基层单位对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聚合“四力”推动“产改”走深走实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产改”合力
中铁山桥党委通过党建引领、思想教育与文化感召,引领产业工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构筑起职工与企业共荣共生的信仰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思想共同体。一是思想引领筑牢信念基石。中铁山桥党委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车间、进班组、到项目。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车间会、班组会、“红桥”职工读书会、读书小组以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形式,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活动140余期。二是文化浸润指明精神方向。中铁山桥以红色历史为主线,依托集红桥展馆、红桥文化广场、历史文化长廊、六廉工作室、践行“三个转变”成果展示区为一体的红色教育路线,在场景互动中深化职工爱党爱国爱企爱岗教育,企业入选首批河北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秦皇岛市职工爱国主义教育拓展基地。三是价值认同凝聚前行力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情怀、爱党爱国爱企爱岗”主题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知企爱企,争当改革发展“排头兵”。
畅通职业通道,激活“产改”动力
中铁山桥以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畅通产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健全完善了纵向贯通、横向互通的四大工作体系,打通职工职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纵向贯通促培养,健全梯次培养体系。中铁山桥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初级工—工匠技师—首席技师的梯次培养评价体系。落实职工技能培训终身制要求,扎实开展岗位培训+精准培训,以集团公司为主体,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建立集团、子(分)公司、项目部(车间)“三级”培训培养体系,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公司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升。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技能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将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的前三名直接推荐晋升一级职业技能等级。二是横向流动促评价,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中铁山桥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双轨制”,制定《员工发展通道及职级体系管理规定》,建立技能、管理、营销、研发四大序列、12个职级的评定体系,破除技能等级和技术职务尤其是干部和工人的身份壁垒,实现了首席技师、工匠技师与公司高管在同一职级评定,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选拔、同使用。近两年来,先后有10名一线工人从技能操作岗位转聘至管理岗位。中铁山桥大力推进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更新改造,推动技能人员操控智能装备能力提升,切实发挥产业工人在提升公司发展质量方面的革新创造作用。三是薪酬激励促成长,健全工资管理体系。中铁山桥坚持“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和合理增长机制,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生产一线岗位倾斜。以“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为导向,完善职工技能工资管理体系,落实工匠技师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与高级工程师技能工资标准同等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给予最高一次性2万元奖励;对技能人员研发申报的技术成果优先推报,与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奖励。近三年,有17项产业技术工人参与的课题获得国家专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