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鸦片战争中,为啥英军截断京杭大运河能直接逼得清朝投降?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4-30 20: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马戛尔尼等人由北京登船,经“京杭大运河”直至杭州,详细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他还敏锐地一眼看出镇江乃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并详细记录了当地的防务情况:


“今城已旧敝,无裨兵事矣。过镇江时岸上有华兵2000人,左右整列,鼓乐而过。”


这都对未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功的战术和失败的战略

鸦片战争初期的英军战略


18世纪末的中国,拥有令西方无法企及的财富和向心力,如果英国政府贸然挑起战争,其结局未必能胜过昔日轻视明帝国的葡萄牙人。好不容易等到乾隆帝去世,英国政府一边于1808年借口保护葡萄牙殖民地,出兵澳门;一边再度派出使团希望能在嘉庆帝身上找到突破口。不过此时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内部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围剿勾结西方列强的海盗,导致英国人连进入北京的机会都没有。


尽管在外交层面连续吃了闭门羹,但中英之间的贸易额却始终得以稳步增长。通过清政府特许通商口岸——广州的十三洋行,西方每年抵达中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商船从1790年的83艘迅速增长至200余艘。不过西方的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有限,为了改变长期对华贸易逆差的局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尝试着向中国走私出产于孟加拉的鸦片。


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里,英国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千余箱,此后通过广州洋行买办伍秉鉴的上下打点,鸦片走私更趋猖獗。面对巨额白银的外流和各国吸毒群体的暴增,道光帝终于坐不住了,他委派能吏林则徐南下广州主持禁烟运动,著名的“虎门销烟”由此展开。英国政府起初对清政府此举表示理解,英国外相帕麦斯顿勋爵在写给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的信中说:


“中国政府完全有权禁止鸦片,如果它愿意的话,从事一项违禁品贸易的英国臣民必须承担这样做的后果。”



不过承认鸦片走私的违法性和放弃 与清朝交涉 并不矛盾。 在英国政府看来,林则徐的销烟不仅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更可能令其他国家群起效仿,如英国议员小斯当东在英国国会所说:


“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正在准备中的(中英)战争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它的结局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胜负,这些影响又将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就无权加以放弃。”


此时,中英正式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1840年6月21日,随着出任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舰队抵达珠江口外,英国海军在中国战场的可用兵力已达到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4艘、海军运兵船和各型运输船28艘,加上以英国陆军3个整建制步兵团为骨干的4000余人的地面部队,整个英国远征军的兵力已近7000之众。


尽管手中已经拥有了一支颇为强大的两栖突击力量,伯麦还是遵从了英国海军以往的作战思路,即在派出少量军舰封锁珠江口的同时,亲率主力北上,试图通过封锁闽江、长江入海口的方式,来迫使清政府在外交上做出妥协。


从战术上来看,英国远征军避开了林则徐重兵布防的广东沿海地区,转而进攻防备松懈的厦门、舟山的行动不可谓不成功,但其试图通过短促突击和海上封锁便达到战略目标的想法却可谓不切实际。


毕竟,以贸易为本的英国,哪里会想到此时以农业为本、奉行自然经济的中国根本没有太多海外贸易可供“扼杀”。尽管沿海的渔民、船民可能会由英国海军的出现而影响生计,但是,对于突然出现的英国舰队,清政府各地官员首先想到的却是重拾当年对付郑成功的故计,直接宣布禁海,反过来对英军海军封锁,切断其在当地获得补给的可能。



眼见无法通过海上封锁来结束战争,英国海军不得不冒险北上,于1840年8月进入渤海湾,对天津等地展开武力威慑。英国海军的突然出现,虽然令清政府一度乱了阵脚,但还是迅速通过所谓“抚夷”外交手段,要求英军舰队撤回了广东继续谈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