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正的焦点只有一个——黄仁勋的主题演讲。
美东时间3月18日下午1点,黄仁勋将在加州圣何塞SAP中心登台
,这不仅关乎Blackwell Ultra(GB300)等新一代GPU的发布,更是对英伟达未来一年增长路径的清晰描绘。市场迫切期待,这场演讲能为英伟达注入新的动能,稳住股价,重新点燃投资者的热情。
GB300性能猛增,但功耗也是考验
毫无疑问,Blackwell Ultra(GB300)是本次大会的最大看点。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这款芯片的逻辑设计与B200相似,但在关键指标上有大幅提升:HBM3e内存容量直接拉到288GB,采用12高堆叠技术;功耗飙升至1.4kW,热设计压力陡增;FP4计算性能比B200高出50%。
更重要的是,出货时间预计在2025年Q3,这意味着市场还得再等等。
GB300的升级不仅是GPU性能的跃升,也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摩根大通认为,电源管理、散热技术、连接器、ODM制造商以及HBM供应商都将从中受益。这一趋势将直接影响英伟达的核心生态,市场会密切关注
黄仁勋
是否会给出具体的交付计划,以及这些超高功耗GPU将如何适配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
Vera Rubin超级芯片:下一个技术拐点?
除了Blackwell Ultra,英伟达还将在GTC上展示全新的Vera Rubin超级芯片。这款芯片将集成Vera CPU与Rubin GPU,形成类似于Grace Blackwell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专为AI和高端计算任务打造。市场普遍认为,这类异构计算芯片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
而英伟达能否维持领先地位,关键就在于其在高效计算和能耗控制方面的平衡点。
CPO技术:革命性突破还是噱头?
另一大亮点是英伟达的CPO(共封装光学)技术,这项技术理论上能提高带宽、降低延迟,并减少功耗。但摩根大通指出,CPO目前仍面临不小的技术挑战,比如光学引擎的散热、封装可靠性、基板变形风险等。短期来看,CPO可能会先用于英伟达的Quantum(InfiniBand)和Spectrum(Ethernet)系列交换机,而真正普及到GPU端,最快也要等到2027年的Rubin Ultra时代。换句话说,这项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离市场化落地仍有一段距离。
量子计算:“迟到”的战略转向?
就在一个月前,黄仁勋还坚称量子计算至少需要20年才能实用,结果英伟达转眼就在
GTC上宣布设立“量子日”(3月20日)
,这让市场有些意外。这是否意味着英伟达开始调整对量子计算的态度?还是只是一次市场公关,旨在维持英伟达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
机器人、自动驾驶:AI的物理化进程加速?
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也是本次大会的重点。过去几年,英伟达一直在推动AI进入物理世界,试图让人工智能从代码变成真正能执行任务的实体。去年GTC上,黄仁勋曾提出“机器人即将迎来ChatGPT时刻”,这次他很可能会带来更多关于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进展。
摩根大通指出,市场对物理AI的兴趣正在升温,而英伟达的Cosmos(AI基础模型平台)和GR00T(人形机器人开发平台)预计将在GTC上得到进一步升级。BizLink和Sinbon等供应链厂商或将受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问题是:英伟达到底是要做机器人硬件,还是继续扮演AI计算和开发工具提供商的角色?
市场预期:GTC能否成为股价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