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刊发张玉卓署名文章《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好发挥国资央企作用》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5-09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三)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底线思维,采取有力措施防控债务风险,对高风险、高负债子企业实施提级管控,强化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控,严禁脱离主业实业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全面开展各类风险排查治理,加大房地产企业库存去化和资产盘活力度,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将风险管理融入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方面,加强风险智能监测分析预警,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突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骨干中坚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国务院国资委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8%,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新征程上,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切实担负起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责任,大力强化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
健全融入国家总体部署、组织央企合力攻坚、推动企业主动突破的三层联动攻关体系,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生物技术等领域加快攻坚,特别是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或者缺乏相应能力的领域坚定投入,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努力掌握一批底层技术和“根技术”。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颠覆性领域加强布局,加快取得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二)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
优化科技成果披露、评价、评估、交易机制,畅通企业内部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承接转化各类创新主体成果。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功能,积极为高校院所、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验证服务。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探索组建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采购力度,帮助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运用人工智能完善成果转化模式,促进需求自动寻源、供需自主匹配、要素自发汇聚,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 2025年4月20日,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进入市场“准入证”。 图为2024年10月,AG600飞机在陕西蒲城开展负过载科目试飞。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三)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升级创新联合体,进一步优化合作组织模式,强化市场化运作导向,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更好形成创新合力。健全符合科技工作规律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龙头牵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端发力,一方面抓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中央企业带头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积极参与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实施“AI+”专项行动,不断向产业链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启动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2024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8%,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9个领域实现部分关键技术、关键标准和关键产品突破。新征程上,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一)加快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在深入研究行业形势、产业趋势、市场走势的基础上,立足中央企业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差异化产业布局。持续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推动创新投资和战略性投资,助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二)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攻关、工艺升级、产品打造等多种途径,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强化高端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带头落实能源、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开发推广更多绿色产品,抢占绿色发展先机。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