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间theLivings
以叙事之美,重构我们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间theLivings

一个县长太太的妇科革命 | 赠书福利

人间theLivings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4-17 14: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然而,不到一年,婉英就成了当地女人眼中的“女神仙”。



德秀在医馆当学徒时,便对女科有研究,在与洋医生交流细菌学时,也多次讨论过妇科问题。德秀认为,《诗经》中载有多种妇科用药,如益母草、菟丝子等,《黄帝内经》对妇科病理也有所提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更有“带下医”的记载,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更详细介绍了妇科外治法,宋人陈自明写出了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明清时依然有相关著作涌现。然而千百年过去,很多妇人仍对妇科疾病讳莫如深,是思想的禁锢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在成都时,他便时常呼吁当局重视女科,加大对公立女科之建设,同时创办中医药女科学校,大力培养女科医士。有人见德秀热心于此,不明其意:“你一个男人,天天想着发展女科,你到底是想看什么?”德秀闻言一笑:“我有妻女,想看中国妇女神采康健。”

可就在1929年2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卫生委员会议,有人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等提案,实际等同于“废止中医”案。此提案引发轩然大波,激起全国大批中医医士请愿。德秀亦坚决反对取缔:“诸位放眼一望,国内有几位洋人?又有几位洋大夫?”

他认为争论中西医学毫无意义,若摆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极端态度,背后一定有利益勾连,最终受损的还是底层病患。中西方医学旨在救人,孰优孰劣不必较真,二者相辅相成,能治病救人即可。何况当时西医在中国尚未被百姓完全接受,各地西医医院及私人诊所仍未普及,医疗卫生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占比少之又少。废除中医后,病患该何去何从?借此机会,他又提到妇科现状:“对女科之重视,中医尚不如西医,此非医学问题。”

当年,婉英为接近德秀,闹着要学医。德秀便安排她去成都女子医院进修。当年四川巡警道对医士的考核极其严格,凭着聪慧与勤奋,婉英取得了正式的医士资格。

1932年,四川成都暴发霍乱疫情,四十万成都人,只领到了两万张可免费领取药品的防疫证。婉英眼见一车又一车尸体被运至城外,惊觉“行医只与世间的病患有关”,从此矢志治病救人。即便在怀孕期间,她照样挺着肚子在医馆忙碌,快要临盆才暂歇几天。旁人说,她生娃娃就像掉了个枕头,只坐几天月子,就又开始在医馆忙进忙出。至回乡这年,婉英已行医二十载。她的治病风格与为人相似,干净利落、敢下猛药、从不拖泥带水。对女性崩中漏下、月事不调、赤白带下、妊娠恶阻等症状,通常都是药到病除。对于接生,更是游刃有余,难产及横生倒产、给胎儿复位都不在话下。

回湖南后,婉英在医馆设了专门的妇科诊室,正式挂牌问诊。医馆开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来看病的多半是跌打损伤、头疼脑热、五脏六腑之患,妇科诊室却鲜少有人问津。一次,一位妇人来看伤风,婉英却在问诊时闻到她下身有阵阵恶臭,便询问她是不是有妇科疾病。妇人慌乱地起身开窗,当下矢口否认,最后连伤风也不看了便要离开。德秀赶忙将她摁住:“你确实是受凉了,不过前病后治,上病下治,受凉也会引发其他症状。我们不外传,让张医士看一眼,开点药,放入洗澡水中,驱寒止痒。”

妇人左顾右盼,见四下无人,才怯生生进了妇科诊室。婉英发现她下身红肿溃烂,已经到了渗血的程度,问她为何不早就医?妇人低着头道:“就算捂烂了也不能让人晓得,我男人说女人的东西本来就是烂的,要是出来丢人现眼,扒一层皮算轻的。听说窑姐儿才经常找郎中看下面。”

婉英这才反应过来,乡下到底不比成都,思想尚未开化,“并非所有女人的丈夫都如德秀那般开明”。当地店铺开门,无论哪行哪业,第一位客人不能是女人,众人嫌晦气。无论男女,皆视经血为不洁之物,会引来灾祸。女人若说自己有妇科病,会被当成荡妇羞辱。当地郎中也奉行“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规矩。自此,她摘下妇科的牌子,改为“伤风、调经、补气,内病外治”。几天后,那个妇人又来了,连声夸张大夫开的药好:“说不出为什么,就想来这里坐坐。”

之后,好几位妇人一同来看“伤风”,描述症状时却一个个支支吾吾。婉英心领神会,便向丈夫撒娇:“德秀啊,我前几日身上奇痒无比。”德秀头也不抬:“不稀奇,开几服药就好了嘛。”婉英继续倒苦水:“这病怪烦人的,反反复复,好了又复发。”德秀继续写他的方子:“无妨,黄花大闺女也会外感毒邪,对症下药便能痊愈。”

婉英见那几位妇人神情有所放松,才说“伤风”病症不一,让她们排好序,一个个单独进诊室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