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顏純鈎:诚品15年亏损奇迹的背后,有台湾生意人的文化抱负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7-19 18: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把书本视为一种生活用品,这是文化销售观念上的一大飞跃。 读书不带强烈的功利观点,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只是一种消闲的方式,是享受业余时间,把紧绷的身体放松,把负重累累的心放空,让文字和图片无可无不可地占据一段小小的时空,与你家里那些宜家买回来的简约家具,与案头、组合柜里、墻壁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精品、印刷品、小摆设,与音响里播放的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融为一体,互相烘托,那应该是当代都市白领们犒赏自己、寻回本真自我的一种生活选择。

我有时到一些年轻朋友家里,两个小夫妻经营一个温情款款的小窝,他们那个四五百呎的小屋里,就充斥这种有点浪漫、有点温馨、有点百无聊赖、又有点自我陶醉的氛围,我想那就是诚品书店想要提供给读者的文化氛围。

早年台湾的诚品,也不是今日香港铜锣湾和太古城那样的诚品,当年诚品也不过是选书严谨,拒绝流行,多一点设计、摄影、美术、建筑之类的大画册,基本上还是一家书店。只不过他们标榜高雅品味、提倡深度阅读,令读者进入店里,有一种徜徉在知识殿堂、感觉一种向上的、追求完美的内在需求,不管买不买书,走一趟都像沐浴了一次优雅高尚的洗礼,觉得自己的思想文化层次当场也提升不少。

我不知道吴清友先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萌发了以文化生活用品的概念来经营图书的念头,感觉上他也是一点点扩展起来的,先是有咖啡座,然后卖一些精致的文具,再从文具扩展到精品和礼品,再扩展到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高规格商品,现在他们连服装、厨具都有了,以后还会扩展到什么地步,可惜也没有机会去请教吴先生了。



图书在诚品店里,现在已经占不到一半的份额了。在他们店里,很难找到最新的市场上热门的书﹙应该是有的,只是陈列的方式不同,不容易发现﹚,政治的书极罕见,历史书聊备一格,文学书比较多,当然还是比较严肃的文学书,另外摄影、设计、美术、建筑,一如开店之初,保持了强大的阵容。文学书较多,主要也是建基于他们统一的概念,就是他们希望读者依同样的理念构筑自己的小家园,然后不时到诚品来,看看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有什么好书可以充实更新原有的空间,他们维系一批注重生活品味、享受小资情调的顾客,满足他们的购物需要。

在都市小白领们占据了主要消费市场的今日,诚品的经营模式无疑有其独到之处,但他们售卖的商品都比较贵,大多也不是消耗量大的品类,因此虽然他们在香港重要商场里都能占一席之地,但江湖传闻,他们实际上都得到商场经营方特别低廉的租金优待。 一个标榜品味的商场,有诚品进驻,当场增光不少,游客品位高了,其他高品位的商品,也可以增加销路,这都是言之成理的。

据说诚品长期亏损,但幕后有一群生意人撑腰,有的大富豪甚至夸口,让他不要担心亏本的问题。天下有这么好的幕后老板,不问收获,只问耕耘,那只能说台湾的生意人都有难得的文化抱负,他们赚了钱回来,要满足自己的心愿,让自己可以玩自己喜欢的花样,而他们喜欢的,竟然是图书。这对香港人来说,几乎就是天荒夜谭了——香港大老板也很多,也有喜欢读书的,但恐怕没有一个是像他们那样,爱书爱得那么奢侈的。

吴清友先生的去世,是不是意味着诚品模式的末日呢?这还要再看看。据说上海和苏州都在筹办新的诚品,诚品已经变成台湾的一张名片了, 在纸质媒体日薄西山的今日,诚品的存在,至少也可以视为旧有生活方式的临别秋波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