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语他最大的好处就不啰嗦,然后他不详细展开,然后没有论据,一步到位。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地方里面,他为什么会跟樊迟这么讲?首先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樊迟是一个比较啰嗦的人,所以孔子给他的答案,就是特别“反”啰嗦,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就是你所有的什么智仁勇,可能到最后,孔子在当时那个语境里面,他最在意的是什么?就是你别把他到最后讲成一个是概念性的东西。
到最后就是什么?就是你实际在面对人的时候,应对你所有的智慧直接体现到我的,就是什么?你对人有没有办法,有一个了解,你对人都不了解了,你再多的知识,再多的智能,其实那都骗人。
然后同样的道理,你所有的“仁”,你所有的那一种,你说你有多大的胸怀,你说有多大的抱负,你说有多大的情怀,他其实都还是聚焦在……最后他得聚焦到对于人的那一种,那一种爱吧!所以他说“爱人”。
这个东西他就变成是什么?他就有一个很清晰的,然后很眼前的一个落点。孔子他就讲了,就你觉得“爱人”、这个简单,“知人”、这个简单,他不讲宏大的东西。
就是特别跟大家提醒,整个中国文化最关键的,他专注在于那个“近前之事”,就是他不好高骛远,然后不谈一些特别宏大、特别虚无飘渺、特别高大上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种近前之事的那一种关注,在孔子回答樊迟这个话的时候,其实我觉得是特别鲜明的。
相较于宗教而言,宗教他其实不会像儒家那么强调“礼”,“礼”他常常是为了要分别。
就是说,在儒家里面,他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如果跟一般宗教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说所有的宗教,他的侧重点大部分是侧重在于那个“平等心”,那个“不分别”,大家一体。
可是儒家,他其实在这个不分别的同时,他还有一个特别分别的一块。
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那整个儒家特别强调这个“亲疏远近”,所以他从一开始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教人,就不是讲一个无边无际的“爱”的问题。他一开始教人是教什么?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他是先从最近的、最亲的先做起。
在某些时候,他讲的更具体是,“爱”是什么?你得先从你的亲人爱起。
“知”是什么?你最亲近的人,你得先明白他们,而不是呢,你自己的亲人你都弄不明白,然后都没感觉了,然后一下子你跳到别人,甚至你把别人这个地方也跳过去,直接到“物”。
譬如说,今天你说在西方欧美那个社会里面,他们会有人会为了狗、为了猫,他不惜他为了要爱护这些狗,他不惜去杀人!然后他会告诉你,人有人权,狗也有狗的权利,你不能侵犯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