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据王宝亭介绍,从全国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一些医学成像设备已从中国组装模式发展到中国制造或中国开发生产模式。
部分高端产品,如CT机、磁共振检查仪、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病人监护仪、彩超、实验室检测仪器、心脏起博器、人工关节等,已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估计40%左右)。
如果按照国内市场医疗器械销售总金额中国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计算,国内产品已经占到全部销售额的72%。
但是,CT机、磁共振检查仪、大型X光机、心脏起博器等高端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十年左右。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疲软、外资长年垄断,导致我们丧失了定价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高诊断费用。其次,导致高端医疗服务在我国社会无法普及。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人至今都没有用过一次CT或者MR,就更别提更加高端的PET-CT了。”一位医疗行业专家表示。
除此之外,还存在中国人的影像诊断数据流出国门的巨大风险。去年,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在互联网环境下涉及医疗信息的行为。
打破垄断
为了崛起兴国重器,5月26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不强,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本土优势企业抢占市场。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主要发达国家全球竞争战略的重大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加速推进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不过一直困扰着行业发展的是技术、人才和资金。
明峰的PET-CT样机从研发阶段到产品推向市场,历经2年时间,在得到第一幅图像时,所有人均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但是明峰医疗董事长潘华素却无法忘记过去两年所走的路。
“一钱难死英雄汉。当开始和浙江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时,按照法规的要求,需要完成上百例患者的临床试验,估计历时12个月,可是此时公司财务告急,账上的现金已经不够支撑项目的临床试验了,而完成临床试验和产品注册,至少还需要1500万元。” 潘华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