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语言学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包括音义象似性、文学语用学理论建构、汉语双音词的词面粘合、话语标记“就是”的互动功能、语用成分的句法分析、网络女性指称语隐喻的产生及变化、自然科学领域的隐喻研究、语言学与遗传学的交叉融合、应用翻译伦理研究的认知路径、机构译员主体性意识的研究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口译行业的影响等。文章对这些主题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和关键点的提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音义象似性研究:探索语言音与义之间的自然关联,英汉语命名过程中的音义象似性作用。
音义象似性在英汉语命名中有重要作用,如语音可传达意义,与词源相关的事物特征义密切相关。
关键观点2: 文学语用学的理论建构与发展空间: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文学语篇分析和阐释的研究,构建文学语用学理论框架。
文学语用学是语用学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增长点,目前理论框架尚未明晰,需要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构建理论框架并探讨学术发展空间。
关键观点3: 汉语双音词的词面粘合:结构构式化的新机制。
双音词的词面粘合是汉语结构构式化的新机制,即便词面分离,粘合性不会丧失,对结构从松散到紧凑的演变有影响。
关键观点4: 话语标记“就是”的互动功能:在口语交际中的自我发起/自我修正先导作用。
“就是”常出现在自我发起/自我修正序列中,被交际者用作修正先导,引导修正执行手段、标记修正发生、投射修正性质。
关键观点5: 语用成分的句法分析:关注“V它/个数量”结构中的“它”和“个”的语用功能。
在这一结构中,“它”和“个”都是表情成分,具有在非正式语体中表示主观量和表达情感与态度的语用功能。
关键观点6: 网络女性指称语隐喻的产生及变化:以Langacker认知语法凸显理论为解释。
隐喻的产生是对源域特征的选择和凸显过程,网络女性指称语隐喻的形成和语义变化可通过认知语法和隐喻理论相结合来阐释。
关键观点7: 自然科学领域的隐喻研究可视化分析:采用CiteSpace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热点与趋势。
隐喻识别、理解、建模与应用是主要研究议题,国内外研究趋势存在差异但呈现出跨学科研究趋势。
关键观点8: 语言学与遗传学的交叉融合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相关文献。
语言学与遗传学交叉研究呈上升趋势,综合类学科以及人类学等领域是二者知识融合最强的领域。
关键观点9: 应用翻译伦理研究的认知路径:以翻译伦理实践的情境认知内核为理论基石。
提出了三条认知路径,包括翻译伦理决策过程研究、翻译伦理行动过程研究和翻译伦理实践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观点10: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口译行业的影响:探讨技术与口译行业的融合与分工以及未来的启示。
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口译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技术应用的利弊、人机融合与分工以及教学与培训等方面都需要关注。
正文
评价偏离视角下的机构译员主体性意识——基于政府记者会小型汉英同传语料库的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口译行业何去何从——兼评欧委会口译总司合作高校会议
副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基于系统功能符号学的副语言建模:理论与应用》述评
《英语中的话语结构标记语:语用学的历史构式观》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