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乐钟的国家,始于西周,盛于春秋。用铜、锡、铅合金制造的扁圆编钟,钟身配有精致的图案,按音质高低将大小不一的编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然后用“T”形木锤和长条木棍进行敲打。钟体小的编钟发出音量较小的高音,钟体大的编钟发出音量较大的低音。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共有19个钮钟、45个甬钟以及楚惠王赠送的1个大傅钟组成,总计65件。这些编钟分上、中、下三层,挂在8组钟架上,最小的编钟高20.4厘米、量2.4公斤,最大的一个甬钟高达153.4厘米、量203.6公斤,编钟的总重量约为2567公斤。在钟、架和钩上共有3755字铭文。在古代编钟不仅是上流社会的专用乐器,也是象征权力和等级的礼器,因此,曾侯乙编钟堪称“国宝”。
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根骨质发音器,经鉴定是一根骨哨,这就是箫的的前身,距今已有7500多年了。箫是单管竖吹的古老吹奏乐器,音质轻柔婉转,恬静优雅。箫的材质一般采用竹制,分为前五后一的六孔箫和前七后一的八孔箫。
由于四孔竖吹的单管箫出自羌中,因此在汉代将单管箫称为“羌笛”。后来经过改良,在箫管上加了一孔,变成五孔,吹奏方式也有竖吹和横吹两种。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演变为六孔,当时仍称为“笛”。直到宋元时期,逐渐将排萧、箫、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笛,七孔,竹筩( yǒng)也。”说明早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竹制七孔笛了,而笛的吹奏方式和使用技巧与现今完全一致。由于笛音通透善变、活泼明亮、有表现力,笛在乐队中既可以领奏穿插,又可以陈述铺垫,既可以戏剧演奏,又可以说唱伴奏,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唐诗宋词中,也有笛的身影。杜甫在《秋笛》中咏道:“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而黄庭坚在《念奴娇》中,感慨道:“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笛从单纯的乐器,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笛文化,影响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