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可见,元杂剧在话本的基础上对貂蝉的身份进行了改编和细化:
(1)将貂蝉的籍贯由临洮(今甘肃省岷县)改为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并具体到寒燕木耳村;
(2)明确了貂蝉的父亲叫任昂;
(3)明确了貂蝉的原名叫“红昌”;
(4)解释了“貂蝉”一名的由来,是因其曾在汉灵帝宫中负责保管貂蝉冠(一种礼服冠饰);
(5)细化了貂蝉与吕布夫妻失散以及流落到王允府上的经过。
总的来看,元杂剧对貂蝉形象的塑造比较成功,而且丰富了貂蝉的身份信息,使故事情节看起来更为连贯和合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王允明知貂蝉和吕布本是夫妻,不但不帮助两人团聚,反而将貂蝉献给董卓,搞什么“连环计”,手段似乎有点卑劣,在重视纲常伦理的时代,这样的情节尤其容易遭到非议。
明代传奇《连环计》在继承元杂剧对貂蝉的基本人设的基础上,对存在的BUG进行了修改:
(1)取消貂蝉和吕布本为夫妻的设定,将貂蝉改为王允的义女;
(2)将貂蝉单纯被王允利用的情节改为貂蝉主动参与,二人共同商议,定下“先许吕布,再献董卓,就中取便,反间他父子分颜,那时令布杀卓”的计策。
这样一来,不但王允的做法完全无可厚非,而且貂蝉也成了为国捐躯的志士烈女,形象更加高大上。
高能预警
.
.
.
作者手绘本貂蝉
小说《三国演义》基本继承了杂剧、传奇中貂蝉的形象和故事,但不知为何,《三国演义》取消了貂蝉的姓氏籍贯等身份设定,也删除了对貂蝉结局的交代。在各种版本的杂剧、传奇、戏曲中,貂蝉有着各式各样的最终结局,大体可以分为“惨死”和“善终”两种类型。
在惨死型中,又有好几种版本:
一是关羽为保全貂蝉名节而斩之。
昆剧今存《斩貂》剧本,吕布被斩于白门楼后,貂蝉为张飞所得,转送关羽,关羽虽然钦佩貂蝉诛杀董卓的贡献,但不能接受这位有“污点”的美女,同时,考虑到貂蝉今后仍难免被人所玷污,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名节,于是月夜唤貂蝉入帐,拔剑斩美人于灯下(这个……大男子主义色彩过于浓重,现代人不好接受)。
二是关羽为拒绝诱惑而斩之。
元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该剧本已佚,但保留有一些片段,大意是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派貂蝉引诱关羽,貂蝉奉命前去挑逗,无奈关羽心如磐石,断然将其斩杀(……,这个直男癌比上一版还严重)。
三是貂蝉自杀。
明代剧本《关公与貂蝉》,曹操将貂蝉赐给关羽,貂蝉向关羽诉说其与王允共施连环计诛董卓的经历,得到关羽肯定,二人互生爱慕之心,但貂蝉看到关羽决计投身复兴汉室的大业,不想自己成为拖累,于是自刎而死(三观还是有点问题,但已在可以理解之列)。
四是被曹操所杀。
明代弹词《玉玺传》,说曹操一直垂涎于貂蝉的美貌,在打败吕布后欲将其霸占,貂蝉在关羽的保护下逃入山中,削发为尼,但最终还是被曹操发现,曹操见貂蝉坚决不肯就范,遂将其杀死(这一版本三观较正,有点武侠小说的味道)。
在善终型中,也有几种版本:
一是出家为尼。
前面提到的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貂蝉在吕布杀死董卓后即远走高飞,离开庙堂江湖的纷争,隐居山中,出家为尼,并写下了《锦云堂美女连环计》这一杂剧剧本,最后寿终正寝
(央视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参考了这一结局,在董卓被杀后,貂蝉身穿远行的行头,坐在马车上飘然扬尘而去,还配有一首好听的插曲《貂蝉已随清风去》……)。
二是回到家乡。
元代还有一出杂剧《关公单刀劈四寇》,说吕布死后,貂蝉为曹操所得,赐给关羽,关羽不爱女色,将其送回了忻州老家,最后终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