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风眠深受西方画派影响,
老师杨西斯看了却颇为不满:
“你是一个中国人,
你们国家有那么宝贵的传统,
你怎么不好好去挖掘一下?
你去东方博物馆看看,
那才是激发你创作的地方。”
这点醒了沉迷西方艺术的林风眠,
将他的目光拉回到中国传统艺术。
从此,他也坚定地走上了,
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
1923 年,林风眠(中)游学德国,与好友林文铮、李金发
留洋期间,
林风眠不但打开了艺术眼界,
还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恋人,
一个德籍奥地利贵族后裔,
美丽动人的爱丽丝·冯·罗达。
1923年,林风眠与好友在德国写生,
在银行兑换货币时的偶遇,
让他和大学生罗达一见钟情。
那是林风眠一生最美的时光,
同学们外出写生和游玩时,
他便与女友出入剧院,听古典音乐,
在更广袤的艺术海洋里畅游。
古典音乐的浸润,让他的艺术灵感,
很快飞升到一个新的天地。
然而,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如此,
每当滂沱的喜悦降临之后,
紧跟着就是无尽的伤痛。
一年后,他与罗达结为夫妇,
两人正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
罗达却因怀孕患上产褥热死去,
出生不久的孩子也夭折。
林风眠再次迎来凄风厉雨,
在巨石般悲伤的压迫中,
亲手为妻儿打造了墓碑。
蔡元培以“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
一年之后,
为了平复内心悲伤,
林风眠接受了同学的撮合,
与美术学院的女同学结婚。
他本可以选择在国外继续生活,
一次画展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1924年5月21日,
首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举行,
林风眠参展的42幅作品惊艳世界。
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
看到林风眠的作品后,
对这个年轻人寄予了厚望,
第一时间来到他的家中拜访,
恳求他能够回中国执教。
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又一直希望用西方的新学,
来改造中国的旧学。
林风眠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
林风眠欣然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
夜近阑珊,当他送蔡元培出门时,
他心中调和中西艺术的理想,
早已破土而出,跃跃欲试。
那时他完全没有预料到,
这将是他痛苦的开端。
1928年4月5日蔡元陪致林风眠信(局部)
1926年3月5日,
回国后的林风眠正式出任,
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
这也是全世界艺术类院校里,
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风华正茂的林风眠,
想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
把它打造成东方的巴黎美院,
培养更多一流的艺术人才。
彼时,艺专内门派对立,
保守势力和革新势力互不相让,
好几任校长都无奈辞职。
林风眠雄心勃勃,也过于天真,
一接手学校便大行改革,
并发表《谈东西艺术之前途》,
正式提出“调和东西艺术”,
特邀齐白石来教民间绘画,
当时齐白石还是个雕花木匠,
他却力排众议,坚持邀他做教授。
随后,又找来法国画家克罗多教油画,
希望东西艺术取长补短,
让学生充分汲取营养。
此外,他还开设了戏剧、雕塑课,
欢迎郁达夫、黄怀英、萧友梅、
周作人、谢冰心等人来校任教。
当时国内政局十分动荡,
林风眠则全然不问外界风云,
发起“北京艺术大会”。
迟钝的政治嗅觉,
很快让他尝到苦果。
因好友被特务暗杀,林风眠画下《人道》,激怒政府
在这次画展上,
林风眠首次采用沙龙形式,
取消了中西绘画间的界限,
2000多件作品混合展出,
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展品最多的一次艺术展览。
展出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革新的口号贴满大街小巷。
然而,在这2000多幅作品中,
不少作品抨击社会、讽刺现实,
激怒了北平政府奉系军阀。
政府以“赤化”为名责令艺专整改,
严禁再用“腐化的人体模特”,
并称呼林风眠为“赤化校长”,
差点将其定罪逮捕。
理想主义的林风眠据理力争,
认为艺术当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