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人
从这里开始自由的理解政治,自由的感悟政治。在这里为学术与公共生活搭建起平台。你的公民身份从这里再一次启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人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政治学人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15 07: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civil society” 和 “community” 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学术话语中的变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就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社区建设是在中国独特背景下发育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路径 ,这种判断所基于的推论方式更多受到了西方语境下的 “国家与社会”传统两分法 的影响。而在中国的“社区共治”尤其在一种具有 权力特征的社区治理结构 中,通过社区建设来发育公民社会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这个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协调机制决定了社会性力量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在我们看来,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就产生于此。本文的相关阐述将带给读者这样的提示,中国经验中的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是处在非常深层次的运动过程,对它的实际认识需要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的理论脉络。



中国语境下的“civil society”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civil society”这个概念被逐步引入中国研究,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前沿研究的聚焦热点,在不同背景下,人们有时将它译成“市民社会”,有时又将它译成“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译法的背后暗含着在中国语境下,此概念使用者对“civil society”不同理论传统的选择性接纳以及他们对中国经济如何转型所持的价值立场。


尽管人们对“civil society”的关注和兴趣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思潮,然而就其严谨的理论阐述而言,只是到了上个世纪末才有所呈现。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civil society”在理论上的发展脉络太过庞杂,关于它的理论解释又有不同的指向,而且这些内涵丰富的理论解释在一些国家的政治实践中或多或少都获得了支持。


近代西方国家, civil society ”指的是相对于 国家以外 的实体社会 。它源于这个时代的 自由主义 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提倡保护个人自由、反对政治专制,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则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的行为。根据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范式,“ civil society ”有 两大理论传统 :洛克式的 社会先于国家 ”的传统和黑格尔的“ 国家高于社会 ”的传统。“社会先于国家”的传统在观念层面上主张社会可以不需要国家权威干预而进行自我管理,在实践层面上则主张经济体系的建设应受制于自身规律而无需国家干预。这些主张强调“近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从宗教、政治等传统权威式组织原则转变为自由放任经济的自发性组织原则”。“国家高于社会”传统则认为体现个体特殊性的“ civil society ”独立于国家,但在伦理上并不自足,从而需要代表普遍利益的国家对其加以引导。


civil society ”作为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它既体现为某些特定的组织或制度,又体现为某种独特的价值和信仰。其实,基于西方经验和知识传统的“ civil society ”的形成过程有两个 支持条件 :其一,随着罗马法、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形成了欧洲的 市民阶层 ;其二,由于家族和家庭利益向社会利益转化,自由公民的 共同责任心 开始形成。换言之, civil society ”既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又是一种独特的思想观念或思维方式。


从西方国家引进中国的 civil society ”,其理论层面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关于“ civil society ”的话语 在中国引起关注 是在 上世纪 90 年代初 ,那时研究者更多将 civil society ”译为西方视野里的“市民社会”,在应用这一理论时,他们更侧重于去 修正和扩展洛克式传统中 “社会先于国家”的市民社会观 ,同时在 “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国家与市民社会两者间的 良性互动 。这一阶段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内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知识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而展开的。从某种角度看, 1978 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社会重构的过程,而在 1980 年代的各种改革策略和解释模式中,还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知识界当时关于改革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新权威主义和民主先导论的争论中。尽管这两种理论在选择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都“将问题化约为政治一经济关系的问题”和“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因此在 1980 年代,无论是改革的进程,还是知识界的话语, “社会”都处于缺席的状态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市场经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得以普遍确立,人们似乎感觉到了“社会”的出现,这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理解为独立于国家,并具有自身运作逻辑的“市民社会”,它包含着经济与社会生活。以某种方式说,人们在这一时期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多半还受到了发轫于北美政治实践的“多元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一个相对 独立 于国家的和不同于政治组织的实体部分 ,这个实体包括了与国家相互区别的社会生活领域。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学界对“ civil society ”的理解逐步发生了变化,其特征是研究者 更关注于 civil society ”对国家的影响 ,这意味着国内关于 civil society ”的研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此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经济系统的自主性日益增强,但“公共领域”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甚至有萎缩的趋势。由此人们开始看到国家之外的“ civil society ”内部逐渐分化: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在发展逻辑上的差异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仅仅依赖在经济和社会上独立的“市民社会”,还不足以推动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因为 这个 “社会”还必须是突破“ 私域 ”局限,并在 公共领域 中发挥作用的 为此,这个 “社会” 需要通过一系列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