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微智能成立则源于在汉柏科技期间,王博带着团队想找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AI芯片,但调研了许多企业,都不尽如人意。
后来,在好友介绍下,王博认识了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副所长、Thinker芯片团队带头人尹首一,两人深聊之后,都希望将可重构芯片进行产业化落地。彼时,清华微电子所是可重构计算架构学术领域的先行者,深耕已久——2006年清华可重构实验室成立;2015年起,清华微电子所将可重构架构应用在AI计算、神经网络计算场景,并设计了一系列AI芯片。
2018年,王博带领清华大学可重构计算团队创办了清微智能。“那时候虽然还没有贸易战,但我始终觉得芯片产业技术密集、产值巨大,属于高端产业,中国人必须要把核心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可重构计算计算一是底层技术,二是核心知识产权在我们自己手里,三是通用灵活,适合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需求,我们有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国外的路线。”王博说
截至目前,面向AIOT的产品系列,其高性能,强大的灵活性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在一些细分领域,甚至能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清微智能也已经顺利完成三轮融资,背后包括国开装备、百度战投、君海创芯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
今年三月,清微智能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国开装备基金领投,商汤国香资本、明智资本、北京集成电路尖端芯片基金及原股东君海创芯、卓源资本跟投。
目前,清微智能共有边缘端的TX2系列、TX5系列芯片和用于服务器领域的TX8系列三类芯片。
其中,TX2和TX5系列芯片产品已应用至智能安防、金融支付、智能穿戴,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涵盖多家品牌客户和数百方案商。
TX8系列芯片则是面向云端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场景,用可重构数据流提供无限扩展能力和高密度高能效计算能力,目前,已与多家重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用可重构计算架构,突破芯片瓶颈
原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IEEEFellow魏少军,也是第一代可重构计算架构的缔造者,他曾解释称,可重构芯片不属于CPU、GPU、FPGA 或 ASIC,它是一种全新类别的芯片,其特点是软件硬件都可以编程、混合粒度、芯片的硬件功能随软件的变化而变化,应用改变软件、软件再改变硬件。
此外,传统的计算架构采用的是指令驱动的时域计算模式,在指令执行过程中需要频繁的搬运数据、访问存储器,这些高频的操作会导致芯片的功耗过高。
据悉,在传统的计算芯片里面,将近占80%的系统资源都是用来做数据存储或者做计算前的准备,仅有20%用于计算。对比之下,可重构计算计算芯片则可以将系统资源用于计算,极大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