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首求学的岁月,潘老感慨道:
“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
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
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
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
功名利禄根本没有想过。”
抱着求知救国的理想,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机械系,
当时国家急需建设型人才,
清华便推荐他到哈工大,
跟随苏联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
学习新兴的焊接技术。
当时这项技术国内一片空白,
潘际銮想:“虽然现在还用不上,
但在中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
这项发展中技术一定会起重要作用。”
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哈工大。
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
数来数去只有6个人,他报名时,
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
“你专门到哈工大,
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
有什么意思呢?”
潘际銮没有考虑个人,
他想到是祖国未来的建设,
如果仅从眼前利益出发,
学一门热学科当然更“划算”。
到了哈工大后,他努力学习,
并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极大丰富了焊接的科学分析。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
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
在我国高等教育界,
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随后又在清华建立焊接教研组,
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
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
才一点一点壮大起来。
可以说,潘老是中国焊接领域,
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事实证明,
潘老的预见是正确的。
他所深入研究的领域,
成了国家各项工程建设里,
不可或缺的一环。
20世纪60年代,
他率领教师、工人花3年多时间,
完成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
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
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
在我国自行建设,
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
潘老担任焊接顾问,
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最让国人骄傲的,
是中国的高铁名扬海外。
如今高铁遍布全国,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高铁大国,
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
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
让无数外国人为之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