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刺猬公社
在传播格局急遽变化的大时代,内容行业大潮涌动。一只刺猬站在山顶上,瞭望这急速不宁的世界,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刺猬公社

内容人才的价码正在剧涨,主编没有死,又回来了

刺猬公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07 08: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两年来,随着内容创业的兴起,内容越来越被放到了更关键的位置上,主编换了个名头——内容总监,出现在了不少公司的招聘列表上,而且价码不菲。
招内容人才的机构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开拓内容业务。 在拉勾网上以“内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内容总监的岗位起薪普遍在2.5万元/月,最高一家可达9万元/月。


一个叫“新智元”的关注人工智能的垂直媒体,对主编岗位开出的价码是百万元年薪。另一个做人物报道的创业团队,对工作三年的内容新锐,开出的价码也高达40万元。


在这个时代,主编并没有消失,反而被更高的价码虚位以待。

社会化内容平台确实不需要主编,但需要内容。而优质的内容生产团队,主编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内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可能不会署上CEO,但会署上主编头衔。
在一个由资深媒体人组成的微信群里,提到内容人才的价值回归,很多人都表示有同感。

腾讯快报内容运营主编、原《京华时报》机动部主任康少见说,不仅是贵的事情,“合适的人真的不好找”。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杨说:“你们要找啥样的啊,懂新闻,又懂技术,又懂传播,又懂市场。”言下之意这种人才价码本来就贵。

而前《人物》杂志主编、目前在短视频领域创业的张悦认为,即使价值在回归,“内容人才的价值还是被低估的”。

张悦曾在《南方周末》干过,南周的薪资水平在新闻行业里还算比较高。而对于南周10多年前的薪水,资深媒体人南香红的一段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南香红在接受《看天下》杂志采访时说,有记者曾经这样描述南周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工资:“钱发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存进银行,下个月又发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南香红记得,自己2001年薪水最多的一个月,曾拿到过一万八千多元。

《南方周末》十周年时编辑部合影


然而,一二十年过去了,纸媒的薪水还是很少有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

可房价、物价却在疯长。比如在北京,2006年时二环附近的房价大概在每平米1万元。到现在,北京各新闻单位的薪水比起十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北京二环附近的房价已经飞涨到了每平米10万元左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