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略定力:
东方服务东方
重构新质增长
在新全球化浪潮中,跨国企业也正在不断重塑本土增长模式。霍尼韦尔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自1935年在上海开设第一个经销机构,已经在中国发展了90年。霍尼韦尔秉持 “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以本土创新推动增长。
2022年,余锋被任命为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带领团队持续深耕中国本土市场,加速推行公司“东方服务东方”的长期战略,并将战略不断简化和聚焦,锚定新的增长极。在余锋看来,“东方服务东方”强调中国团队和管理者洞察并满足中国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我们所有的业务出发点都要满足中国市场,根据客户需求,由中国团队量身定制推出业务方案,并且设计、测试、制造、销售等环节都在中国本土进行。针对本土市场需求,我们的中国研发团队会进行主导,专注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并申请中国专利。”
得益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长期投入,霍尼韦尔在中国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长。除此之外,研究中国的政策,包括各种纲领性文件与各类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也是霍尼韦尔深化“东方服务东方”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余锋介绍,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双碳”目标、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化的背景下,霍尼韦尔的目标是将自身业务的三大发展趋势和中国客户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开发满足本土需求的产品与技术。“新质生产力既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同时又是绿色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正是霍尼韦尔长期坚持的优势所在。”
作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霍尼韦尔一直不遗余力促进绿色增长。余锋介绍,霍尼韦尔约60%的新产品研发投入以可持续为导向。例如,霍尼韦尔 Ecofining
TM
工艺可将约6000元/吨的地沟油变废为宝成为价值约20000元/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既减少了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风险,又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此外,霍尼韦尔在中国的绿色工厂总数已经达到7座,其中包括3座国家级和4座省级“绿色工厂”,公司超过75%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是来自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
不仅如此,2018年,霍尼韦尔在中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霍尼韦尔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为引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和实施,助力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余锋介绍,近年来霍尼韦尔发布了多本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白皮书,通过提出具体的策略方向及专业技术建议,赋能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新质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组织协同:
构建创新生态
穿越行业周期
自1885年创立以来,创新深深根植于霍尼韦尔基因之中。霍尼韦尔以技术创新构建了现代工业基石,从温度调节器、传感器到航空导航系统,从工业和楼宇自动化再到汽车飞机使用的能源等等,其技术创新渗透航空、建筑、工业等关键领域。这家百年工业巨头虽鲜少进入公众视野,却以不懈的技术创新持续支撑着现代社会的隐形运转体系。
随着外部环境和行业周期的变化,霍尼韦尔也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新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这也是霍尼韦尔穿越周期、保持基业长青的秘诀。在中国,霍尼韦尔非常注重以本地化创新推动中国业务增长,每年都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大量投入。余锋介绍,霍尼韦尔在中国拥有多个研发团队,团队每年都推出新产品,且大部分在中国首发,有些技术还会推广到全球市场,为全球业务增长做出贡献。
强劲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管理学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颠覆式创新是指在传统创新、破坏式创新和微创新的基础之上,由量变导致质变,从逐渐改变到最终实现颠覆,通过创新,实现从原有的模式,完全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新的价值链。
在余锋看来,所有的颠覆式创新在开始时都是微创新,“创新不仅局限于产品、技术、服务和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创新的思维,找到创新的方法论,无论团队规模大小都要持续不断进行创新,才能长久地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