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已经满十八岁,可以不听父母的
俩姐弟,小时候老是互相不爽。
大了之后,还是一样。
我不要和他住一间
这部片里,好像看不到明显的成长,难道是导演刻意隐藏了?
想看一个孩子不懈努力,打败他人的怀疑,最终考上大学吗?没。
想看一个孩子跟酒鬼继父斗智斗勇,最后用爱拯救家人吗?没。
这也叫成长片???
其实,以Sir对导演林克莱特的了解,
他对于大起大落的情节,天生有警惕。
他觉得那种人为的戏剧性,假。
前面提到的《爱在》三部曲,就是从头到尾的唠嗑,唠嗑中不仅见了爱,还见了聚散,见了人生。
他觉得这样的爱情故事,才真。
林克莱特拍《爱在》的灵感,起源于一次经历。数十年前,他在一个陌生城市经停一晚,邂逅了一个女孩,跟她共度了一夜。
这一夜没有改变什么,只是改变了他的艺术观,他从此觉得,我就要拍这种东西——
“这个感觉,这个在我们之间流动的东西。”
这就是他想还原的爱情的模样。
在《少年时代》里他做的,也一样——
不走先幼稚、后懂事的成长路线,太窄。
用细节,还原成长本来的模样。
怎么做呢?
拍真实的成长,首先要塑造真实的小孩。
一个小孩就不该是机智过人的样子,不是什么天才,不是什么“小鬼当家”。
小孩嘛,就是小孩。
他从无知开始——很多事情对成人来说理所当然,对他来说却是新鲜的,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应付。
你看,酒鬼继父强行剃掉孩子梅森的头发,他一声不吭。
拿杯子砸他,他不知道怎么反应,只能望着妈妈求助。
不在继父边上时,梅森会反复看一个喜剧片。
喜剧片里,一个小女孩跟一个大人讨债,大人却怕得要命。
- 我要拍死你。
- 嘿,你知道吗?你要放轻松。
- 我要我的钱!!!
梅森不敢反抗大人,只能从这种弱小凌驾强大的荒诞情景中,获取替代满足。
无力、又爱幻想
,才是大多数小孩开始的样子。
那么小孩的成长呢?
前边提到,小时候的萨曼莎,知道要搬家,就耍赖皮:
“不妈妈,我们不搬、不搬、不搬。”
长大后,同样听说搬家,她虽有意见,却只是委婉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