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总结而言,创业团队内部的股权分配不应该僵化地套用某一个公式。
企业所有制多重多样,无论金字塔式的科层制(hierarchy)还是合伙制,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创业者切记独立判断和思考,不要被VC们千篇一律的“股权不可平分”的说辞束缚住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高频”也是一个VC们喜欢动不动挂在嘴上的词。曾经就有一位引发过很大争议的大佬提出过“高频、刚需、痛点”的三个产品要诀,被不少人奉为至理。然而实际上,一味地把高频列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样可能错过不少非常好的创业机会。
高频是必须的吗?我们不否认在一些创业领域里面,高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制胜因素。
这一点上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社交软件,Facebook在创业初期虽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盈利模式,但是借助高频的用户使用习惯,成功地占据了市场,从长期来挖掘盈利的更多可能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高频场景,其实适用的是那些有网络规模效应的行业或模式(比如社交、平台),适用于能有力控制成本的企业。另一方面,鉴于近几年线上入口的成本激增,善长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人希望通过多投一些高频的企业,以期通过在具备相当的用户数之后给旗下别的被投公司引流。
但是,我们也不认为,低频的创业就一定是不好的创业。
必须澄清:低频服务不等于非刚需——很多需求虽然频率很低,但是却是非常强的需求,比如装修、婚嫁、留学、殡葬、职业培训。这类场景虽然频度不高,但是由于行业的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导致客单价或毛利率高于其他行业。换句话,在用户基数足够大的领域中,单个用户的低频乘以巨大的人口乘数,最终往往获得超额回报。因此,即使是低频行业,只要能够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并且打造好口碑,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业务,同样能够活得非常滋润。实际上,曾经不少安利过“高频”这一概念的基金,也相继投资了上述低频行业。更进一步,随着一些高频领域的优质创业公司们被各大基金哄抢过几轮之后,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开始将视野投向了低频的领域。
所以说,高频有高频的玩法,低频也有低频的障眼法。
那些正好处在低频领域的创业者们完全无需纠结“低频或是高频”这样的问题,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业务做好才是正道。
轻资产也是一个投资人口中非常时髦的一个概念。然而我们却要提出我们的反问:轻资产的项目往往不是靠资本驱动的(滴滴打车这类需要投入大量资本来培育市场、抢夺市场的项目是例外),对于资本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大,对于这样的“不那么需要钱”的行业,资本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通俗地说,如果仅仅是提供资金的支持的话,那么这类创业公司其实并不那么需要这样的支持。既然行业不需要钱,把钱硬塞进去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糟糕的。
轻资产一定好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轻资产的项目确实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轻资产的项目扩张成本较低,容易迅速地获得比较大的规模。并且试错成本较低、产品迭代速度快,即使是失败了也能够迅速地推倒重来。这种有天然快速扩张性的项目,只要能够找到足够强大的护城河,比如技术门槛、网络效应或规模效应,那么便能够成长为一家体量庞大的垄断公司。这对于投资人而言是非常诱人的,也是最最理想的投资标的。因此,投资人们大力宣扬这样的项目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