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信海光微天下
微信最值得收藏的公众号之一,一个专栏作家、资深记者、互联网玩家、旅行者与书虫的公众号,在这里,分享我的见与识,原创为主,吐槽真相,兼以我之阅历底蕴推荐、点评真正好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信海光微天下

别把“算法”变成技术“口袋罪”

信海光微天下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05-23 17: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事实上,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普及,老年网民的规模也日益庞大,不少老年人已经“机不离手”,网络成为了他们的主要消遣方式,甚至是精神寄托。就在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开展了数字技术适老化2.0升级行动,目标就是为老年人上网安全保驾护航。


但报道中,也有专家关注到“网瘾老年”现象,甚至将其归咎于“App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经常向老年人推送感兴趣的内容,并给予时长激励和一定奖励。久而久之,老年人会沉迷在‘信息茧房’中”。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所引发的多重效应逐渐显现。但相应的,“算法”也有了逐渐变成技术“口袋罪”的趋势。


除了此次报道的“网瘾老年”被归咎于“算法”,此前也有“算法正如何一步步毁掉年轻人的世界”“被困在算法里的,不止外卖骑手,还有社交网络中的孩子”等说法,不一而足。


毫无疑问,合理讨论以及监管包括“算法”在内的各种新技术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没有任何问题,有关部门甚至专门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但动辄就归咎于“算法”,将其当成“口袋罪”,则是一种懒惰和偏见。


这种有意无意下对“算法”的污名化很值得警惕。因为,这种污名化行为一旦使公众对“算法”形成普遍的贬义看法,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互联网产业。


“信息茧房”是不是“算法”的原罪?


实际上,早在2021年,我国的相关学术界就已经关注到“算法”被污名化这一问题。


当时,在一场名为“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劲就指出,时下对“算法”的一般理解都带有了贬义色彩,“算法”治理应致力于促发展、防滥用并消除污名化现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