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扑克投资家
扑克财经旗下品牌,实体产业和金融领域第一新媒体平台。专注于挖掘行业、公司、人物等深层次内容,同时关注金融领域、企业相关的业务实操,服务于实体产业和金融人群,专为变革者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扑克投资家

20年现货老司机:机会是跌出来的,乐观看待下半年塑料和PP

扑克投资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27 20: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但在现货中间不可能,比如我今天一天之内或一上午要收两、三万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采用左侧交易,这也就导致了做现货出身的人,很多采用的是左侧交易。左侧交易如果加上你资金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很大的风险,我觉得有好多做现货的人做期货做不好,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此。还有另外一点,现货跟期货不是完全同步的,如果看着现货去做期货,你很容易吃亏,当然反过来,你看着期货去做现货,你也容易吃亏,虽然期货是来源于现货,但是期货又远远不同于现货。


记者: 随着塑料、PP期货品种成交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成熟,您认为现在的塑料、PP贸易商应该如何应用好期货市场来为自己服务?


张冬锋: 现在我们行业里面几家做期现做得比较成熟的公司,他们都逐渐在形成自有的一些经营模式,包括点价、基差交易,包括做真正的保值,对于现货做保值,包括买入保值、卖出保值,所以他们现在都逐渐在应用期货市场。


但用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过量,你参与期货本身的初衷比如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是为了赚取中间的套利价差等,最后不要因为过度交易或者某些问题,把自己的初衷舍弃掉,然后去追逐自己不可实现的东西,使你的风险无限制扩大,最后会导致非常大的损失。所以我觉得期货这东西就是工具,做期货你要合理定位,如果是现货商来做,如果是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是可以的,但是你一定要真正把它当成工具去用,而不是完全做投机。这背后实际上就是人的欲望和恐惧,可能会导致越走越远。


记者: 有些现货贸易商原本只是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去做期货,后来期货端亏损严重,转而把精力大部分投入到期货中,最后可能导致现货和期货端都做不好。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张冬锋: 我记得大约在2014年,我去上海香然会做演讲的时候,我当时就提出一个观点,我说随着期货品种,特别塑料和PP越来越成熟,必然会加速贸易商的淘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第一个,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种大的贸易商、大的机构,他们做期现,如果过于自我膨胀,认为他能够操纵市场,或者短期内影响市场,最终他会被市场教训。


这实际在期货其他品种之间是屡屡被验证的,包括PTA的华联三鑫事件、甲醇的欣华欣事件,所以如果一个大的贸易商或者大的现货商,想企图通过资金优势或者其他方面的优势去操控这个市场,最终是会失败的,这一次可能会成功,但下一次不一定能成功,可能最终一个好好的公司就会彻底被消灭掉。这是从大的公司角度来说,不要过度地去投机、过度地想操纵市场。


第二个,对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做期货特别是如果做一些短线交易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你没有精力去做好现货的,而且你的期货头寸会影响到你现货上的心态,也就会导致两个都做不好。再加上资金方面,如果一个方面亏得很多,一个方面只是稍微赚了一点,但最后你的资金越来越少,这就会导致这个公司经营不下去,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你当时真的要做期货,你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做期货,你如果真的是纯投机的,我觉得你现货都不需要做了,你就在期货里面做投机就行了。


你如果是基于做保值或者做一些套利,实际做套利的过程中也是有风险的,不是说没有风险的,套利的时候如果套不好的话也会变成像单边损失一样的道理,所以这种情况下,关键是你怎么去控制风险,我觉得这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你做不好的情况下,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很容易就会破产的。做期货需要很多的精力,期货同时受资金博弈或其他方面的影响,它不完全来自于供需关系,如果中间你出现误判的时候,你确实是很被动的,你该砍的时候不砍,你硬扛着,到时候会很惨的。


记者: 请您谈谈您对于化工品(主要是塑料和PP)品种的研究体系和逻辑是怎样的?最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张冬锋: 首先这个研究体系我觉得应该是自上而下的,首先你要看一个大的宏观情况,宏观包括很多东西,包括国家政策面、全球经济面、货币政策方面等,这是一个大的宏观体系。在一个宏观体系下再去研究一些微观的,就具体到我们产品这一块,比如它的供需状况、库存情况、现在配备的资金情况、市场资金面情况、市场的情绪面等,所以想做一个很好的研究体系,我觉得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做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交易服务的,但做交易最关键的是,需要抓主要矛盾,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结合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矛盾体现出来的时候,它可能导致的行情就是一个震荡行情,如果几个因素合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个共振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单边行情。


我觉得做研究最核心的是抓主要矛盾,首先你研究跟你交易的周期一定要匹配,如果你做短线交易的,你不需要看得太细,你就看现货行情今天成交好与不好、明天好与不好,或者今天资金面进出、成交量或者持仓量怎么样,你的交易体系、交易周期跟你的研究一定要匹配起来,你千万不要拿长期的一个研究,去作为短期交易的一个支持,那很容易出问题的。


记者: 有一些做基本面的交易者认为,“农产品主要看供应,工业品主要看需求”,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张冬锋: 这个观点以前我还是认同的,但现在,特别通过去年的行情变化,我觉得对这个观点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不能说这句话不对,这句话我认为是不全面的。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叫基本面交易者,我们一直把基本面挂在嘴上,有些做基本面研究的人,我认为他都没搞清楚什么叫基本面。


我认为基本面至少有三个结合在一起,第一个是宏观面,更具体一点来说,我觉得是一个资金面,去年的下半年四季度的行情典型就受资金面影响,你是无法用供需去解释的;第二个是供需面,我们真正研究基本面的一个核心叫供需平衡表,但供需平衡表你想做好是很难的,因为供应你可以去量化,但需求无法量化,或者你得到的数据都是滞后的,所以你光靠这些数据有些东西都不行,还更多地要跟下游的去感知或做一些调研,可能才能掌握到需求真实的好与坏;


第三个方面是一个情绪面的问题,这一阶段市场整个工业品是偏多思路还是偏空的氛围?情绪面实际对价格的波动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工业品从长远、大的趋势来看,可能需求更主导一点,因为工业品特别中国国内的工业品,整体来说供需都是供略大于求,或者供需略微平衡或者紧平衡的一种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供应的变化对整个价格的影响相对来说会弱一点,因为比如生产得少了,价格好了,可能会导致立刻有些复产出来,或者一些装置的负荷提高上去,它就能够弥补短期供应的减少,所以这个过程中可能需求相对来说更加重要一点。


但是对于基本面研究,并不是这句话搞清楚了就可以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


记者: 您认为“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张冬锋: 首先讲“风险是涨出来的”,这是一个价值规律的过程,因为在价格波动的过程中,一定会涨过头的,当价格远远偏离应有的价值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风险,这就像泡沫一样的,当有泡沫的时候并不一定可怕,哪天破才是最可怕的。从没有泡沫,变成有泡沫,泡沫越吹越大,也就是对应价格涨得越来越高,所以这种过程中风险是越来越大的。


同样“机会也是跌出来的”,因为工业品本身是具有价值的,第一个本身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第二个它还有它的生产成本在里面,所以当这个产品长期或者某一阶段一直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这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很好的机会。就像螺纹钢一样,当时价格到1800,比白菜还要便宜,但那个时候有多少人敢在1800去做多?当时PP也一样的,我记得很清楚,对我来讲也是一个经典的战例,当时价格在5300到5500的时候,我去做多PP,因为我认为所有石化厂的成本价格都已经打到这个位置了,甚至有些石化厂已经出现严重亏损,所以当时我在微博里面喊出来,说现在买入PP就是开石化厂,甚至你的成本比石化厂还要低,那你为什么不去买它呢?而且它绝对价格确实是很低,出现历史新低了,这几方面结合在一起。


涨出来的最终的顶点跟跌出来的低点,我认为它都不是自身原因产生的,而是受外部的某些因素产生的。2015年的时候工业品出现一个低位,我们从背后更深层次来看,它并不是因为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当时股市不好。2008年金融危机时,你说这个商品难道没有价值?或者它难道就值这么多钱?不见得。它肯定是由外部的因素导致的,它的价格远远偏离它的价值,所以这就是机会。


记者: 您的期货交易中,进场和出场时是否会依据技术指标、技术形态、资金情绪或是其他方面?


张冬锋:这是一定会的,我的理解是,技术分析确实不能预测行情未来的发展,比如根据波浪理论预测未来价格能够涨多高,我是不太认同的。但是技术形态、技术分析对你的进场和出场的成本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你如果通过技术分析选择一个很好的入场点,成本是相对较低的。


所以我做进场、出场,在这方面肯定要有依据的,但在过程中的话,我可能不看这些指标,因为我本身不想出来,我觉得还远远没到我的目标位,这个过程中我可以不在乎它,但我如果觉得差不多要准备出来的时候,我肯定还是会找一些依据的。我更多的还是看均线,如果做短线,比如在震荡市的话,我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资金情绪这些方面,这些东西可能在震荡行情下对价格的影响更大,因为在震荡行情下实际上现货也没有指引性,在单边行情下现货确实是有一定指引性的。


记者: 据我们了解,您也做套利交易,请问您塑料和PP之间的套利交易主要逻辑是什么?塑料或者PP同个品种不同合约之间的套利交易,逻辑又是什么?


张冬锋: 两个产品之间的套利叫跨品种套利,我觉得逻辑还是基于两个产品基本面的不同,包括资金参与度、短期的供需关系,必然会产生一些错配,当两者出现不合理的价差的时候,我觉得是可以去做一些套利的,这种套利可能相对来说成功的概率比单边成功的概率更高,你可以把仓位放得更重一点。


同一个品种不同合约之间的套利叫跨期套利,跨期套利更多还是在临近交割月几个月时间,做一些正套或者反套,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做。对我来说,套利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一个关键位置或者我觉得价格已经接近我的目标位了,比如我做多某一品种,另一个品种它俩的价差又不太合适,那我选择在另一个品种上去做空,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控制我做多的风险,能够保证我的盈利,第二个方面我还能够赚取一块套利可能产生的利润。


记者: 据我们了解,您经常去实地调研,您主要会调研上游、中游、下游的哪一个环节,还是全方位地去调研?您认为实地调研对期货交易的好处有哪些?


张冬锋: 我们就是做现货的,实际上在调研的过程中更多的也要去跑自己的客户、跑市场,上游、中游、下游都会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因为只有真正去调研了以后,才能了解到背后深层次的这些东西,比如我们到下游去调研,它现在可能需求不好,那没关系,现在需求不好大家都知道,但我关注的是,未来什么时候需求会好,大概在什么时间点会达到一个什么需求量,这是我更多关注的,这对后期的行情判断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像现在是淡季、需求不好,这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但未来会怎么样,实际上对后期的趋势判断是非常有用的。


记者: 有很多交易者交易国内的化工品都会关注国外的原油期货,您认为原油期货对国内化工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冬锋: 其他的化工品比如PTA,我不太了解,也不愿意去研究它们,就针对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这两个产品LLDPE和PP,原油是跟它们有关系的,但是要分时间或者分所处的价格区间的。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当原油的价格低于60美金的时候,它和塑料或PP之间没有绝对的正相关性,或者原油价格高于100美金的时候,它也没有太多正相关性,反而是在60到100美金之间的话,正相关性相对来说会比较高。


原因在哪里?当原油属于低油价阶段的时候,LLDPE和PP对价格的承受力很强,因为它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所以当原油低价的时候,40、50美金以下都属于低价位,你说它的利润是2000合理,还是1000合理,还是不赚钱合理呢?它都合理的。为什么原油100美金以上也不重要?


因为LLDPE和PP实际上是原油的下游的衍生品,我们在国内的原油更主要的产品是成品油,所以原油价格特别高的情况下,国家通过这种成品油的补助,或者补贴,能够让它维持,所以它下游的衍生品对原油价格又不敏感。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一定区间之内,它们关联度高,不在这个区间之内,它关联度不高 。所以特别是近两年,我们有时会发现,昨天晚上原油跌的,今天反而塑料是涨的,昨天晚上原油是涨的,今天反而塑料是跌的。我觉得低油价肯定是不会长期维持的,未来原油期货上市了以后,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会跟它们关联度相对偏高一点。


记者: 国内原油期货很快就要推出了,未来您是否会交易国内原油期货?您认为国内推出原油期货,对国内的商品期货,尤其是化工品,主要会带来哪些影响?


张冬锋: 我可能会适当地去尝试交易,还是为未来的发展去做一些铺垫。国内原油期货推出了以后,是否能像国外的WTI或者布伦特这么活跃,现在还不好讲,这跟我们本身的合约的设计,包括一些交割制度等方面都有关系,现在还不好讲。但是未来的一些影响,我觉得可能对一些化工品,特别是来自于原油这块的化工品,之间的一些对冲或者套利,可能会带来一些机会。


记者: 有些交易者认为,塑料的走势相对于PP会比较稳定一点,而PP的走势尤其是日内走势投机性比较强,您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冬锋: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从根本上来说,我觉得两个产品合约的设计上就有差异,塑料的最小变动价位是5块钱,PP是1块钱,所以导致短线交易或者程序化交易更多在于PP,因为PP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流动性也比较好,PP的日内走势投机性比较强,我觉得跟程序化交易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资金参与度这一块,因为塑料推出的时间比PP早,所以它当时设计合约的时候相对来说成熟度也没有PP高,我记得PP在2014年刚推出的时候,大商所第一次组织全国的好多期货分析师到我们这边来调研,当时第一站就到我这边来了,我就说过PP未来的期货的产品,成交量、流动性以及资金参与度,肯定是比LLDPE要高的。


因为PP在中国最大的消费地在华东,而且华东的期货方面资金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聚集性非常强的;LLDPE的消费地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华北代表的是农膜,华东和华南代表的是包装膜,所以导致LLDPE资金参与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华北参与也比较多、华南参与也比较多,但PP是以华东为主体的。而且它们涉及到交割的问题、升贴水的问题,LLDPE基本上是没有升贴水的,华北、华南、华东是没有升贴水的,但PP因为有升贴水,所以导致它的交割地主要是在华东,从资金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做期现结合的公司更多愿意选择做PP。


但是LLDPE不一样,如果我要接货,我不知道我的货究竟是华北还是在华东,因为它没有升贴水,意味着我即使接到货销售难度也很大,但PP因为它的升贴水结构,导致它的交割地都在华东,华东又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在这边变现也比较容易,所以PP的参与度肯定是比LLDPE更强,这是从期货合约角度上来考虑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