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鱼痴迷的人,不计其数;一辈子和鱼打交道,也不罕见;但把一条鱼做出顶天立地的学问,做成功在千秋的事业,岂是寻常。曹文宣甚至记不清,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1956年8月,曹文宣在青海参加西里沟鱼类资源调查。
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65年前。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畔,大雨下了三天三夜。30多人的科考队迷了路、断了粮,26岁的曹文宣去附近村镇找粮食,只能依靠竹篾溜索横渡澜沧江。行至江心,溜槽突然脱离索道,他被吊在数十米的高空晃荡,脚下是咆哮的江水,头顶是两根随时可能崩断的皮带,发出令人心颤的“咔咔”声响。
“
吊在河中间
命悬一线,
只能
一只手牵,一只手扶,用了很大的劲翻过去。”
曹文宣回应。
曹文宣70年治学之路,岂止是惊魂一刻,简直是九死一生。
在颠簸的路上,他连人带车箱滚落泥塘;在无人区的夜晚,他与跳蚤同床而眠;无数次下河抓鱼,他曾染上血吸虫病;长期直面高原强紫外线,他一度患上严重的白内障,眼睛几近失明。
他从山水间走进科学大门
1934年,
曹文宣
出生于四川彭州,为躲避日军轰炸,7岁的他随家人迁居到依山傍水的小镇“海窝子”。正是好奇贪玩的年纪,青山绿水,成为他嬉戏的乐园;飞禽走兽,都是他儿时的玩伴。
喜欢上山打鸟、下水摸鱼的淘气少年,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敲开了科学的大门。高考填报志愿,哥哥建议他报考华西大学的王牌学科——牙科,
他坚定地选择了华西大学的生物系,
也因此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承钊院士。
曹文宣说,“
在生物系的时候,
刘承钊先生
给我们做报告,
对我启发很大
,两栖爬行类,卵怎么产,
生活的地方什么样
,他都亲自去采集。”
△大学时期的曹文宣
到激流险滩中去,到悬崖峭壁间去。
台上的先生讲得逸兴遄飞,台下的少年听得如痴如醉。
多少年后曹文宣依旧感慨,“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去探索真知”,是让他受用一生的教诲。
1955年,
曹文宣
初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他领到的课题是梁子湖团头鲂和三角鲂的生态学研究。白天他是渔民,光着膀子撒网捕鱼,任皮肤晒得黝黑;晚上他是学者,借着如豆的灯光,在摇晃的船上,观察并绘制胚胎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