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NH
2
、
Cu/CN
和
Cu/SWCNTs
的
XRD
谱图、(
i
)拉曼光谱图和(
j-k
)
XPS
光谱。
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表明(图
2
),表面功能化的
SWCNTs
负载
Cu
纳米颗粒后,表面从光滑变为粗糙,表明多元醇还原法成功将
Cu
纳米颗粒负载到功能化
SWCNTs
表面。插图展示了所有样品的接触角,表明功能化增强了
SWCNTs
的表面亲水性,为
Cu
纳米颗粒的沉积提供了适应性强的表面位置。
TEM
图像及对应的元素分布图表明碳(
C
)、铜(
Cu
)和氮(
N
)元素的均匀分布在单壁碳纳米管表面。
Cu/CH
2
NH
2
、
Cu/CN
和
Cu/SWCNTs
样品的
XRD
谱图显示,只有两个宽峰归属于碳载体。
Cu
的特征衍射峰的缺失表明
Cu
晶相呈现出非晶态。拉曼光谱结果表明,碳载体负载
Cu
纳米颗粒前后的
I
D
/I
G
值相接近,表明负载
Cu
纳米颗粒后,碳载体的本征缺陷未发生明显变化,以便于更好的探究活性位点
Cu
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在
Cu 2p XPS
光谱中,
Cu/SWCNTs
在
932.78 eV
处显示出尖锐的
Cu
+
(或
Cu
0
)峰,在
934.2 eV
处显示出一个小的
Cu
2+
肩峰。在
Cu/CN
和
Cu/CH
2
NH
2
样品中,观察到明显的
Cu
+
(或
Cu
0
)峰。
Cu/CH
2
NH
2
中
Cu
+
的结合能在
932.57 eV
,与
Cu/SWCNT
(
932.78 eV
)相比,其结合能向高结合能方向偏移
0.21 eV
。这表明,给电子基团与
Cu
2
O
的结合有效地调节了其电子结构,促进了电荷从
CH
2
NH
2
转移到
Cu
2
O
,这与吸电效应的基团形成鲜明对比。因此,
Cu
+
(或
Cu
0
)与
Cu
2+
在
Cu/CH
2
NH
2
(
2.8
)中的原子比降低,而
Cu/CN
(
9.0
)的原子比与
Cu
(
6.5
)相比增加。
III.
CO
2
电还原性能
测试
图
3
功能化单壁碳纳米管上负载的
Cu
的
CO
2
电还原活性结果,(
a
)
CH
4
产物的
FE
,(
b
)
j
CH4
,(
c
)
C
2
H
4
的
FE
,(
d
)
j
C2H4
(
e
)
C
2+
产物(
C
2
H
4
、乙酸盐、乙醇)的
FE
,以及
(
f
)
Cu/CH
2
NH
2
、
Cu/CN
和
Cu/SWCNTs
的
j
C2+
。
在流动型电解池中,评价了
Cu
催化剂
CO
2
电还原性能。
图
3a-b
为
Cu/SWCNTs
、
Cu/CN
和
Cu/ CH
2
NH
2
上
CH
4
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在较低的过电位下,
CO
2
主要发生双电子还原过程,主要产生
CO
,同时生成少量
HCOO
⁻
。随着阴极电位的增加,
CO
的产生减少,而
CH
₄
的产生增加。在
-1.08 V
(相对于
RHE
)时,
Cu/SWCNTs
和
Cu/CN
上
CH
4
的法拉第效率分别达到
33.8±3.0%
和
27.1±2.0%
,对应的
CH
4
部分电流密度(
j
CH4
)为
67.7 mA cm
⁻
²
和
73.3 mA cm
-2
。而在
Cu/CH
2
NH
2
上,
CH
4
的法拉第效率仅为
7.7±1.0%
,对应于
32.6 mA cm
-2
的
j
CH4
。随后的
C
2
H
4
生成(电位低于
-0.6 V
)导致
CO
的法拉第效率(
FE
)降低,这与早期发现
CO
是其前体的结果一致。在
-1.08 V
时,
Cu/CH
2
NH
2
的最大
C
2
H
4
法拉第效率为
44%
,对应的电流密度(
j
C2H4
)为
-184.6 mA cm
-2
(图
3c-d
)。相比之下,未功能化
SWCNTs
上的
Cu
在
-1.08 V
时的最大
C
2
H
4
法拉第效率仅为
16.2%
,对应的
j
C2H4
为
-32.4 mA cm
-2
。与给电子的
NH
2
修饰
Cu
相比,具有吸电子性质的
CN
基团的
Cu/CN
在
CO
2
RR
中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和选择性模式。对于
Cu/CN
,
C
2
H
4
的最大法拉第效率降至
14.3%
,在
-1.08 V
下,
j
C2H4
降至
-38.7 mA cm
-2
。在
-1.08 V
时,
Cu/CH
2
NH
2
上的最大
FE
C2+
仅为
64.1%
,分别比在
Cu/CN
和
Cu/SWCNT
上观察到的
FE
C2
高
2.9
倍和
3.0
倍。同时,
Cu/CH
2
N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