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很多人只是“装作是文人,穿个对襟的衣服,出来玄乎乎的,说些他自己不懂别人更不懂的话,忽悠大家。那些古代人,比如颜真卿,大将,领着几十万人出去杀人放火,见过大世面的人,最后拿着小毛笔写几个字,气象自然在里面。”
冯唐
在冯唐看来,现在反而可以有点像古时候了,很多人不用拿书法、拿写文章当吃饭的家伙,是在本职工作之余有对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然后“用些好东西,收藏些古董,写点毛笔字……”
“人活得越来越长了,比如我因为没有安全感,一直在做全职工作,直到现在,但是一直没忘写作,偶尔也跑跑步,写写毛笔字,过着特别简单的、古人式的生活。看看我周围一些人,到了50、55岁,早点退休,过点还没来得及过的日子,又开始做历史、古文字研究,或者写小说……现代人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过古人那样的文人生活,而不是这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冯唐说,“我现在觉得读帖给我的感觉,可能比读那些莫名其妙的小说、文章、编的帖子还要更开心一些。”
张大春说,自己几乎每一天睡觉之前,或者是早上起床之后,都要读帖。“有点像醒脑啊,或者是安眠,”“去品味当下笔墨在听使唤跟不听使唤之间的某一些微妙的刹那,是我写字最大的乐趣。”
从小抵触临帖的李敬泽,现在每晚有时间的话,会花近一小时写字,“临摹要反反复复地重复,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本身就是书法的精髓所在。 你会感觉你永远都有失败感,就像你追一个女孩子,忽焉在前,一转眼又在后,永远追不到,但正因为它是有目标的,有范本的,这个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自己的完善。这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心性的锤炼。如果心里万马腾腾的、狼烟滚滚的,那么晚上临临帖,马也歇了、烟也散了。”
车前子
既写作也画画的车前子,觉得现在的写作已经失去手工感了,书画里还有,“中国的书画说到底就是个手感,观念很重要,看很重要,内心很重要,但最后决定品质的还是手感,要用一辈子的努力让手自己去思想、去呼吸。”
主要以诗人身份被公众熟知的西川,其实从小就画画,“虽然我画的是山水画,传统的笔墨,但对于可能性的发现,它有点像是爵士乐,……我保持我的这种盲目性,走到哪算哪。”
老树玩得更杂,一会儿画版画,一会儿做茶壶,一会儿做陶瓷,他说这都是表象,“最重要是人作为一种表达,如何置于自由之境,如入无人之境。”
6月底到7月初,他们和一众作家、诗人的作品出现在展览“梦笔生花——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中。
莫言
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阎连科
作家,
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
欧阳江河
诗人
李敬泽
作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