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次,Pony要我盯个案子。我询问了技术人员,技术说:这实现不了。于是,我回复邮件告诉他: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
大约两分钟之后,他回复了我:你说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们去想办法。
过一阵他回了一封长信过来:
第一段告诫我,
在腾讯不允许说什么技术做不到。
然后,他在信中列举了三四个部门里的高手,列出他们的名字和GM姓名,要我直接去联络他们,请求他们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现在,似乎不大谈艰苦奋斗了,但即便艰苦不必,奋斗依然是需要的。腾讯也好,华为也好,富士康也好
,高科技,低科技,核心还是那句老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自力更生,这不像是当今互联网公司的作派,但却是50万起步的腾讯走向全球第十大的基因。
和今天一开口就几亿几十亿美金的创业者不同,今天坐拥2万多亿港币市值的马化腾和伙伴们,一开始想的只是:
“下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一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
OICQ
(QQ)
一出生就很受欢迎,用户几何级疯狂增长,但
在相当长时间内,带给腾讯和马化腾的,只是麻烦。
麻烦是:费钱却不挣钱。
因为采取免费模式,又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OICQ用户的增长不但没带来收入,而且不断加重运营负担。当时,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投融资环境。
既不能自己挣钱,也找不到投资,OICQ没干多久,腾讯的老本就花光了,严峻时刻,落魄到连服务器托管费用都负担不起。
开工没多久,马化腾和其他几个创始人,每天睁开眼睛,就要为钱操心。山穷水尽后,马化腾四处找钱,但处处碰壁。
找钱无路,“OICQ”的用户数量却一直迅猛增长。据说,那段时间,马化腾做梦都会因为越来越的用户维护投入和服务器托管费而惊醒。
腾讯没钱了,OICQ要收费,甚至停摆的消息盛传一时。
最艰难时刻,马化腾差一点就跟深圳电信局达成一致,把“OICQ”卖给对方。
条件有限时,马化腾强调
先活下来,再活得好,接受不完美的活法,但只要活着就不断向完美逼近。
实在没办法,马化腾只得和伙伴们通过做外包项目来养活
QICQ,曲线救国
。
后来拿到风险资本,如何挣钱也依然是头等大事,因为当时的资本不像今天,看到一个ppt就给钱,
那时大家都还很落后,讲究做生意要利润。
这让腾讯始终在自力更生,也内生更有力。
拿到投资的半年内,公司就推出了无线增值应用业务,之后,又继续居安思危,推出会员制、QQ秀、QQ商场……
2001年,腾讯成了中国第一家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完全不同于今天的一些圈钱高手,投资人一断奶,就可能从估值百亿跌到无法生存。
稳中求进
19年干成全球第十大,这速度,少人能及。
速度来自稳扎稳打的支撑。即使后来粮草稍足,马化腾也是心有宏伟,但先从容易做、有把握,见效快的开始,以战养战,稳中求进。
“这个业务做起来,需要其他业务养,它成熟后再养别的业务。”
这是马化腾的扩张策略,遇到激进的提议,他的回答是:
“我们的希望是稳,长期健康的成长,不一定冲得太高,慢慢走。”
稳中求进的核心策略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腾讯刚成立时,马化腾就想做门户,但算盘一打,钱不够,放弃了。
条件相对成熟,决定创立门户后,他也是先易后难,从娱乐八卦开始慢慢走,走到今天,走成了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
腾讯的游戏也是从容易的代理开始,靠代理有了积累,决定自己做时,还是
先从难度低、胜算大的棋牌游戏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