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博尔赫斯|他造一座迷宫,把自己束缚在迷宫里面(明日五折秒杀哦)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6-09-26 20: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嘉宾: 张伟劼 滕威

滕威:

非常高兴和张伟劼老师一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博尔赫斯和中国这个话题。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但是“博尔赫斯的中国情结”、博尔赫斯到底在什么意义上来认识、了解、想象一个他从未涉足的国家及其所谓“文化”?博尔赫斯的“中国想象”,以及他作品当中对中国的涉及或者说再现,这些问题,可能很多朋友都很感兴趣。但好像国内很少有系统的研究。

张伟劼:

我第一次读博尔赫斯的作品,读的是中译本。西班牙语专业的学习者,在第一年是没有相当的能力去阅读西语原文的文学作品的,但多少会了解到拉美文学有哪些大家。当初我们就带着好奇读马尔克斯、聂鲁达、博尔赫斯这些名家的中文版作品。

在这些拉美文学大师中,博尔赫斯绝对是一个异数,因为相比其他人来讲,博尔赫斯不是那么容易懂。但是,在读博尔赫斯的一些小说和散文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小小的惊喜——我们时不时就会在他的文本中看见中国元素。这一点让我们觉得很欣慰。

但是,如果说博尔赫斯有中国情结的话,我想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情结”指的一个是心中的感情纠葛,一个是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果说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有某种感情纠葛,我觉得似乎还谈不上,但是无疑他对中国是有感情的。可以找到的证据是,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说1981年的时候,中国驻阿根廷外交官黄智良先生曾经登门拜访过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跟我们的外交官讲,他非常喜欢中国,做梦都想去中国,还把他爱的证明拿给外交官看,那是一根漆手杖,他说这根手杖就是中国制造的。

我想,博尔赫斯在一个外交官面前肯定会说:我热爱你的国家。在他的文本里面,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元素,但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犹太文化的元素、伊斯兰教的元素,我们同样可以说博尔赫斯有伊斯兰情结、有犹太情结、有印度情结,这些也都能说得通。

滕威:

他还有日本情结。

张伟劼:

对,还有日本情结,以至于他娶了一个日本太太,是吧?所以如果说博尔赫斯有中国情结,我想更多的意思是指 中国元素时不时地在博尔赫斯的文本中出现 ,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博尔赫斯对中国有着特别强烈的偏执狂式的感情。不敢肯定博尔赫斯有中国情结,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作家有着浓厚的博尔赫斯情结。

滕威:

博尔赫斯是军人家庭出身,但是他自己生下来就非常孱弱,从小身体不好,眼睛视力非常差,他就很难继承军人家族的阳刚好武的传统。而且他本身又是中产阶级出生,他妈妈为了表明自家孩子非同凡人,在上学的时候都给他穿西装、打领带,每次一走进学校,孩子们都不拿好眼神看他。他身子骨又弱,在学校里经常被欺负,所以他上学很不愉快,上了一阵子就又休学在家,没怎么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基本上从童年开始,他就养成了宅在家里的习惯。



嘉宾滕威

张伟劼:

既然宅在家里,就给读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他什么书都看,有点像康德。博尔赫斯主要就是通过书本了解中国,由此对中国展开了自由的想象。博尔赫斯所看到的那个中国,实际上更多是一个古代的中国,而不是现代的中国,不是与他共时的中国。

我们在博尔赫斯的文本中看到的中国元素,更多是古代典籍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中特别令博尔赫斯感兴趣的地方。我们能看到,博尔赫斯感兴趣的是老庄哲学,就是中国文化中神秘、玄幻的这一面,他对此情有独钟,展开了很多的想象。

博尔赫斯具体是怎么谈中国文化的呢?比如他有一篇很著名的散文叫 《论古典》 ,就举了中国《易经》的例子。他说: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作出无穷无尽的解释。他通过《易经》了解到中国的六十四卦,那些极简的符号,觉得太了不起了,有无限的解释的可能性。

比如,他有篇文章叫《长城与书》,讲到秦始皇,他的一些观点是我们中国人想不到的,比如把秦始皇焚书和建造长城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说:空间范畴的长城和时间范畴的焚书是旨在阻挡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

滕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