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四读《打破自我的标签》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02 20: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而我们与自己和解的关键不正是我们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会拥有什么,经过努力能够得到什么不能够得到什么吗? 我们接受了这世界上就是出身决定了很多东西的现实,对于出身决定的那部分人生我们就会渐渐停止抱怨;我们接受了有些东西不是通过一代人打拼就可以得到的,我们面对自己努力得到的也许并不丰硕的成果也更容易心满意足;我们知道了阶层的上升是家族几代人的积累成果,这就让我们更加自由,把我们从无限的责任中解脱出来了。 无时作力,少有斗志,既饶争时。知道这样的规律,星空虽然遥远也并不再是负担,面前的路虽然有时无趣倒也可以闷头接着走下去了。


“你不能改变家族的过去,但你能改变家族的现在和未来…你要用自己一代人的努力,把别人家族30年、60年的努力追回来。你要一个人扛起黑暗的闸门,为自己、为后代、为家族打开生天。”——P136

二读:演化的自我与行为积累——发现并实现人生的可能

第二遍读,感受最深刻的是与书名“打破自我标签”相关的两部分内容,即什么是自我的标签,我们又要如何打破它/它们。


在我理解,自我的标签包括但不局限于一系列“我是一个…的人”句式的陈述句。所有的标签都是为了让我们易于被归类,从而降低别人了解我们的成本。 而倘若标签不能降低别人了解我们的成本,也无法让我们被明确的归类,这样的标签就是无用的,大多数时候甚至还是有害的。


为什么是有害的呢?因为标签把一些属性打包在了一起,而倘若你通过自己的某些属性给自己打上了包含这个属性在内的标签,你就会对标签内的剩余属性趋同,而这个标签就成了一个束缚你的茧,你人生的其他可能就被隔绝在外。


比如说“星座”这个标签,本来只是把人按照出生月份划分成十二类而已,结果不知道谁怎么回事就把这十二种星座分别赋予了特别模糊没有定论共识的各种版本的属性。你可能因为自己生在十月初给自己贴上了“天秤座”的标签,所以也理直气壮地在做选择时无上限的投入时间精力做毫无意义的比对,因为我是天秤座,我有选择困难很正常啊!再比如你因为自己生在七月底给自己贴上“狮子女”的标签,跟男友吵架了明明还很喜欢就是不主动联系他,然后美其名曰狮子女就是女王啊,哪里有女王低头的道理。


因为标签的属性是预设的,是固定的,是正反馈自加强的,所以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以后,总是会觉得自己跟这个标签越来越契合,而我们智人最引以为豪的能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弱化了。再加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的物质储备和制度保障,不需要一直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能够过得不错,贴上一个标签,然后老老实实活在这个标签之中失去那么多可能似乎也不会受到什么感受得到的惩罚。这就更加大了打破自我标签的难度。


所以我们要引入正确科学的自我观,也即我读第二遍时体会最深的一点——演化的自我。自我观涉及到“我是谁?”这样的哲学问题,其交集在此不做(做不了)过多探讨。我们只说这样一种“演化的自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


“演化的自我”简单说来就是“我”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我所包含的属性,我所拥有的特质都在产生量上连续的、时间上不间断的变化。我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之前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基因、生长环境等内在外在我们能够讲明白或者不明白甚至不知道的各种因素。 同样未来的我们也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从现在的我们连续变化的结果。


这有点类似竹久梦二的那句“你是什么人便会遇上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便会选择什么人。总是挂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总是很容易被自己说出的话所催眠。我多怕你总是挂在嘴上的许多抱怨,将会成为你所有的人生。”不同之处在于,“演化的自我”也承认甚至更加偏重环境的重要性,只是人们的确可以通过自己改变环境,再借环境的力量进行更加轻松的自我改造。


“演化的自我”这样的自我观表明,我们自己是没有一个一定要成为的样子的,这就是打破“自我的标签”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外在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但是能否成为特定的样子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需要与环境相适应,相对抗,相妥协,相改造。 想要在这样的自我观之中对自己进行有意识,有方向的改造,就应该熟悉并利用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行为积累”。


演化的基础就是各种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而行为积累就是我们找到并形成这些优势的具体方法。这点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天才》《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都说了很多,这里不在赘述。只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行为积累要结果导向,不能时间导向。永远要不停的拷问自己做出了什么成绩,得出了什么结果,拿出了什么作品,而绝非花费了多少时间。时间导向很容易让人进入不易察觉的“心智偷懒”的状态。不利于行为的正向积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