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国土空间总规中,城市的总体定位备受关注。梳理来看,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中,只有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余城市均被划分在中部大区或是长江中游地区。
纵向对比中部各市历年的城市总规,在对于区域的定位上仅有长沙发生了变化,由上一版城市总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至2020年)》中的“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变为如今的“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其余城市延续上一版表述不变。
这些城市对于区域的总体定位,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异化,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及辐射的范围。一方面,“中心城市”相较“重要的中心城市”,更强调其唯一性和引领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武汉坐实了“中部第一城”,且不仅仅是在经济发展层面。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相较长江中游地区覆盖面更广,这一区分考虑到城市区位、能级和辐射力等各个方面因素。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个中部省会城市中,武汉、长沙、南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因此长沙、南昌被定位为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或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合理的,而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主要考虑到其辐射面和影响力会覆盖到整个中部。因此,中部各市的定位中体现出了各自辐射带动力以及分工侧重上的不同。
更为明显的变化在于,国家对于中部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升。5个省会城市中,武汉、郑州由此前的“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晋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中部城市中仅有的两个获得国际头衔的城市;而长沙、南昌、太原上一版的城市总规中并未提及过交通枢纽的定位,新版总规中均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武汉和郑州是两座交通属性极强的城市,且对于两地而言并不能“就交通论交通”,正如武汉提出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发力承担起国际国内市场链接“双节点”和“双枢纽”的战略功能。
2024年,武汉天河机场以3140.6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时隔9年重夺中部第一;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货运航班起降架次跃居全国第三,货邮吞吐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同时,中欧班列(武汉)连续2年每年开行突破1000列;武汉港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突破23万标箱,居内河港口第一。
郑州机场2024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创下自1997年通航以来的最高纪录;2024全年,郑州累计开行中欧班列2052列,居全国第三位。不仅如此,依托发达的交通枢纽网络,郑州落地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2024年该区实现GDP增速13%。
在王磊看来,中部地区的发展并非一个封闭、割裂的系统,而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下将中部地区的发展放在全国的尺度中看,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如何发挥好区位优势,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同时链接国际和国内市场,这也是其发展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