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孟浩然很快就经历了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因为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和家人闹翻了天,孟浩然离家出走了,他在家对面的那座鹿门山住了下来。
他要模仿庞德公隐居这里,东汉末年是乱世,现在天下也乱得很,从他出生到现在,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了。
有几位朋友经常来拜访他,他们就是“襄阳七子”,这几个热血青年在这里谈诗论文、纵论天下。
就是这时候,孟浩然认识了一个美丽动人、身世可怜的女孩儿,十七八岁的如花妙龄,因为没有了父亲,她要赚钱养家,跑出来做了歌女。
情窦初开的孟浩然很快就爱上了她。
孟浩然的长相像他家乡的山水一样清秀,“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他很瘦,个子很高,哪里都是细细长长的。细细长长的胳膊腿,细细长长的眉毛眼,可是他的心却很狂野。
他料定父亲不会同意他娶一个歌女做妻子,直接跑到女孩儿家里拜堂成亲了!
他以为生米煮成熟饭就会万事大吉,可是他低估了孟子家的血统,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后代,你可以任性,可是你爹也很有他的个性:倔!
拜堂成亲怎么了?没门儿!甚至连妻子生了个大胖小子他爹都不让进门。
于是“任性哥”和“倔老爹”就这么僵持着,谁也不向谁低头。
最后是“时间”做了裁判,他老爹熬不过时间,死了。临死之前还交待给家里人:“绝不让那个歌女进门!连守丧都不允许!”
孟浩然傻了,赢了爱情输了亲情,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局。
从二十岁成亲到二十六岁父亲病逝,孟浩然只和父亲见过一面,父亲拒绝承认他的妻子后,他负气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涧南园。
人生两件大事,学业和婚姻,他任性得没有一件听从父母的意见。
就在他婚后不久,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从此后进入开元盛世,一个生机勃勃、万邦来朝的大唐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他当初选择参加科举考试,已然完成了父亲的心愿,父亲即使是死,那也是含笑九泉!可是如今呢?
孟浩然跪在父亲的遗体前用力捶打着自己的脑袋,失声痛哭。他发誓,要给父亲守孝三年,然后拼尽全力去实现父亲的愿望——谋求官职,光宗耀祖。
孟浩然的确这么做了,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是他一辈子也没有做官,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谋求、谋求、谋求……
03.
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九岁的孟浩然走出襄阳,用了八年的时间漫游吴越,游历了湖南、安徽等地。
八年?一直在旅游?这么任性!
对啊,还记得孟浩然的那句“文不为仕”吗?当初是他要放弃科举考试的,现在去参加考试,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不过漫游各地结交朋友、寻求机会找人举荐亦属当时文人的风气,然而八年的时间也太长了吧!结交到朋友了吗?
当然结交了,孟浩然人缘特别好!落魄的文人、被贬谪的官员、同船的驴友,甚至他生病了住了几个月旅店的小二,遍地都是朋友!
朋友要去江南了,他写诗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
“天涯一望断人肠”还不够,还要送礼物: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
有钱就是任性!
欣赏完钱塘江的大潮,在回去的船上立刻向同船的人表达“同舟共济”的缘分: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渡浙江问舟中人》)
去拜访一位很有才的人,谁知到那里却得知他被贬官了,那就写诗表达一下同情吧!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真挚的友情的确非常感人,可是什么用都没有呀!眼见得当年的“襄阳七子”,有好几个都做了官,要么通过科举考试、要么被推荐,都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只有自己还在游逛,孟浩然决定:结束漫游,到东都洛阳去。
好吧,三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也还不算晚。
No、no、no,你说错了,他不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是去“干谒”的。
在唐朝,做官不只一条路可走,除了参加考试之外,官二代、富二代的可以得到举荐,有才华没出身的可以选择“干谒”,就是带着你的诗歌去拜访那些名气大官也大的人,让他们帮你推荐。
开元十三年(725年),孟浩然来到了东都洛阳,谋求官职。
那时,唐玄宗带领文武百官要去泰山封禅,所以东都洛阳是天下中心。
孟浩然把他的“求职信”呈递给了丞相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