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上,主持人汪旭首先邀请了两位嘉宾分享各自在创作《新宋》与《金桃》的经验。
在谈到“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虚构创作”这一话题时,《新宋》的作者阿越提到,他本人是在十几岁时,深受一位中国香港作家的创作理念影响,力求在作品中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即使这可能影响故事的构建。他希望通过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小说的细节做到尽可能真实,从而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谎言”,一个读者可能相信的虚构世界。
《金桃》作者杨晚晴也认为,科幻创作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的共谋,作者创造虚构的世界,而读者则可以选择去相信这个世界。在交流中,两位嘉宾一致认为,尽管创作是虚构的,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地推演历史细节和未来可能性的真实变化。
而在谈到“科幻与历史小说在方法论上有何异同”这一话题时,两位嘉宾分别结合各自经验,从这两类读者的真实反馈中探讨了“历史小说与科幻小说读者的兴趣关注点的不同之处”。
在他们看来,科幻小说读者更关注科幻元素的创新和科技体系的构建,而历史小说读者则侧重于历史事实的准确性、细节的考据和语言的使用。读者的不同思维方式和阅读取向,也会带给作者在进行融合创作时更多的思考。
对此,杨晚晴就举例分享了两位读者的反馈给他带来的思考。一位评论者敏锐地指出,《金桃》其实隐含了科幻小说中一个的经典核心矛盾,即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文思考的滞后。故事中,一边是古代君王借助技术突破极力加强统治力度,巩固皇权;另一边却是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神秘组织“影国”在暗中行动,试图完成尝试通过科学理性促进人类幸福的伟大愿景。于此同时,还有一个评论者关注到了《金桃》中女性在学术和计算领域的设定,认为这其中就体现了技术变革引发的社会权力结构的某种变化。也正是这两位读者的深度解读让杨晚晴意识到,有时作品中下意识的设定与巧合背后,也隐藏着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