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烟雨任平生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文书主要写在木简和竹简上,
如果写错了,轻轻用小刀将墨迹刮掉即可,所以古代的文职官员随身携带的除了笔墨,还有小刀,
被称为「刀笔吏」。
一条条的竹简用牛皮绳固定,成为一「册」,「删除」中的「删」字,左边是「册」,右边的「刂」则表示刮掉墨迹的小刀。
如果一片竹简上错的太多,可以把固定竹简的牛皮绳拆开,换一条新的竹简上去。
后来纸张逐渐普及,小刀就开始不太中用了,因为纸太薄,很容易刮漏。
写在纸上的错字,直接用毛笔涂掉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全篇涂涂改改将近二十处。
除了直接涂抹,古人还发明了一种修改带---雌黄。
雌黄是一种黄色的矿石,可以当褪色剂用,用在黄色的纸上简直是天衣无缝。
此外,雌黄还有一个致命缺点:雌黄有毒。
受到雌黄的启发,古人发明了修正贴,就是什么颜色的纸,就贴上一小块同颜色的纸块,把错字盖住就可以了。
直接涂抹和用修正贴都会影响卷面,那该怎么办呢?
一种方法是把正确的字缩小一号,写到错字旁边。
如沈周《跋富春山居图》、赵孟頫《跋怀素论书帖》等,这样处理既保证了卷面的整洁,又能一目了然,是很多书法家的首选。
如果是写错字、写多字的情况,可以在错字或多的字旁边点上几个(一到十个不等)小点,表示这个字作废。
第三种处理方法是在错字旁写一个「卜」字表示删除。
如米芾的《苕溪诗帖》《戏成诗帖》,当然也可以直接画竖线、横线、波浪线或墨块来表示去掉。
如果把两个字的顺序写颠倒了,则在字旁边写一个「乙」,如王羲之《事长毕帖》、李怀琳《与山巨源绝交书》、米芾的《拜中岳命作》、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等。
如果「乙」字快写,会形成「√」号,这可不是对号,同样是表示字迹颠倒。
当然,如果是重要的文件,最靠谱的方法是换张纸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