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正能量”真的能让你过得更好吗? | 旧文回顾:你是不是天生乐观的人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9-04 23: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认为,人不是只能被乐观/悲观的二分法所划分的,一个人不会是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也不会是绝对的乐观主义者。 而且,在不同的方面,或者对待不同事物和情境时,同一个人都可能会有着不同的态度, 比如有的人可能在社交上是乐观的,认为自己有能力交到很多朋友;但在学业或工作上是悲观的,总是很难相信自己会获得好的机会; 同时,人的看法也是会变化的, 比如在刚结婚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的婚姻很乐观,认为以后不会离婚;但结婚几年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对婚姻的乐观度大大降低(Chang, 2001)。



影响一个人乐观程度的3个因素

1. 基因

英国研究表明,名为5-HTTLPR的基因对于一个人是否乐观来说非常重要,在它的三种变体中,如果拥有一种较长等位基因,会使人对于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更强,另两种则会使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Fox, 2009)。


2. 人生发展阶段

在一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乐观程度不同。针对72个国家、50万人的调查统计显示,整体来说,一个人面对负面事件时,对自己的处理能力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在毕生发展中会呈U形曲线变化:从15-20岁开始不断下滑, 在41-50岁时最低 ,然后再逐渐升高, 到60岁以后乐观程度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15-20岁时。 不过,这里也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最不乐观的平均年龄是38.6岁,男性则是53岁 (Blanchflower & Oswald, 2008)。


3. 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家Chang认为,一个人的乐观与悲观程度或多或少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环境及被文化所塑造的价值观的影响。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显示,一个国家的GDP与人们的乐观程度大致成反比: GDP越高的国家,人们整体上更不乐观, 比如,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人民的乐观程度,就显著低于肯尼亚、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国家人民的乐观程度(Keller, 2015)。


然而,这里只有一个例外——美国。托克维尔早在19世纪就观察到,美国人对于“一个人的完全性有着生机勃勃的信念,他们都将社会视作永远在进步的主体”。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用“美国梦”来形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即便是在大萧条、经济危机之后,人们的乐观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减退。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梦”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获得成功(Keller, 2015)。


另一个趋势是, 在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等),人们的乐观程度显著地低于美国,甚至显著低于乐观程度本来就不高的欧洲。 在美国人内部,亚裔族群也会比白人表现出显著的更加悲观。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人际关系和互相依赖(Keller, 2015)。


除此之外,人们的乐观程度还会受到 宗教信仰 的影响。马丁·塞利格曼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地区整体上比没有宗教信仰的地区的人们更乐观 (Sethi & Seligman, 1993)。

不过,乐观一定是好的吗?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总会将乐观视作一个绝对正面的词汇,它甚至被看作一切令我们苦恼的事情的通用解决办法。而悲观则是消极、负面的,甚至被视为是精神疾病甚至是抑郁的表现。已经有大量研究针对乐观带来的好处,比如,乐观会与一个人的幸福感呈正相关;乐观会减少焦虑和压力,甚至直接与身体健康水平相关,意味着更高的免疫力和更低的心脏病风险(Boehm, 201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