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别在一带一路中,我们又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买你哈萨克斯坦油田、缅甸大米的时候尽量不通过美元,这方面又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冲突。
4)互联网金融
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快。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中国并不是比美国人更聪明,只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多十亿人。
5)5G商用
最后一个是5G,2019年预商用,2020年全面商用。这方面会牵扯到十年的长期竞争。
悬念2:企业家的投资热情靠什么激活?
2018年大概是我见过民营企业家最为沮丧的一年。你想,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才会好呢?其实就两件事:
2018年的问题在哪儿?企业家投资热情的下降,最关键的一点,能不能恢复大家投资的信心。
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用数据衡量,用公式计算,最难的就是信心。
你凭什么对一个人有信心,你凭什么对一个公司、一个城市有信心,你凭什么对一个国家有信心。过去一年创投市场,除了7月有一个小高潮,整个趋势都在往下走。
怎么能够焕发民营企业的信心呢?
我认为,要重新定义民营经济的地位。我们经常看教科书或一些文件,告诉我们,中国有两种企业,一种叫国有企业,必须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一种叫民营企业,起到积极性的配合作用。
但在2018年,今天中国信息化、互联网革命已经二十年了,所谓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要被重新定义。
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工业革命时代的支柱型产业(比如电力、金融、能源、通信、一级土地开发)领域,它们就是基础,掌握了渡口。在信息化革命的今天,支柱型产业出现了信息资讯、电子商务、货物流通、生活服务、移动支付、房地产。是不是我们每个人今天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这说明,
在今天旧基础设施和新基础设施并存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是主、配角作用,他们是双主角景象。
如果这个历史定位不能被确定的话,客观上讲,中国2700万民营企业的信心很难被真正唤醒。这是改革开放到今天,要出现的一次新的认知升级。
悬念3:是不是出现了“消费降级”?
过去一年,拼多多、趣头条、微商这三个名词经常被讨论,透过这些品牌,很多人说出现了消费降级。
其实,我认为今天出现的真实情况是“消费分级”,拼多多和趣头条在2018年的火爆,其实是两个红利带来的结果,第一个红利是智能手机大规模下沉到四五线城市以及乡镇,另一个红利是社交红利,
在平台流量被吃光的情况下,社交工具成为私域环境里一个新的信用基础。
这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只能说明消费圈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层次变得越来越多。
悬念4:房地产会不会崩盘?
2018年中国拿地最多的公司万科在9月份会议上写了一个词叫:活下去。很多人嘲笑说,万科活不下去了。
另外一个真实的数据,过去一年全国70大城市的房价,拿到数据之后我也吃了一惊,房价下降的城市只有三个(北京、上海和厦门),其余67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