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及
奥茨(
Oates
)
。
这些
早期
的研究
,
也被称为
“
第一代
联邦主义
”
的
经济理论,主要从
分权
带来的信息优势、选民用脚投票
引发
的地方竞争以及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角度强调
财政
分权
的
意义。
然而
,信息优势和用脚投票只是提供了地方政府可以更加有效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前提条件,但并不能确保
地方政府
有足够的激励
去付诸
实现。
钱颖一及
合作者所开创的
“
第二代
联邦主义
”
理论更多
从
政府
激励和可置信承诺的角度论证地方分权的价值
。
比如
在中国
产权保护不完善的环境下
如何
确保地方政府不会歧视
甚至
掠夺非国有企业
,在
政府的
“
父爱主义
”
盛行的
情况下如何确保地方政府不会过多保护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
,
这都是关系到中国
能否
实现经济
高速
增长的重要问题。
地方行政分权
和
财政
包干合同
使得
地方政府必须寻求提高辖区的财政收入,鼓励非国有部门的成长
;
而
当
资本可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地方政府之间的
财税竞争
使得扶持亏损
的
国有企业代价高昂,
无条件
救助国有企业
的
承诺变得不可置信,从而
在
一定程度上
可以
抑制软预算约束现象
的
发生
。
关于
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制度,许成钢教授
在2011年《经济文献
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
里
正式提出了
“
地区分权
的威权体制
”
(regionally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 system,
简称
RDA体制):一方面
,中央政府
控制
了重大决策权和人事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辖区内享有
范围广泛
、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从而
形成了
中国
独具特色的中央集权和地区分权
相结合
的治理体制。许成钢
教授
认为,
RDA
在
两个重要方面区别于西方的财政联邦主义
或
联邦体制
,一是
地方政府的
行政首脑
不是由
选举
决定,
而
是由中央任命,
地方官员
之间处于锦标赛
竞争
的关系
;
二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之间的权力分配
不像
西方联邦制那样
受法律保障
,
属于
制度化
的
、稳定可预期的
关系
,
而是
以中央的意志为主,
涉及央地关系
的
制度调整
、规则改变
在
中央政府的主导下经常发生。
正是
这些重要特征,
RDA
体制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制度
。
RDA
体制
特别有利于形成地区竞争和地区试验
的
机制
。中央政府
将改革与发展的重任设计
成官员
政绩的考核指标和中心工作,
地方官员
为
晋升
而展开
激烈的
地区竞争
。中国特有
的
M
型结构使得地区
之间
既高度类似又相对独立
,
中央政府可以鼓励局部地区的政策试验,通过
分散化
的试验
和
地区竞争,摸索
和
总结经验,同时
又
在中央层面凝聚共识
,
进一步推动更大范围的
体制
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过程诸多
制度
和政策创新
,
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崛起、经济特区、国企改革
,
均是源于这种
独特
的体制安排,
为
持续
有效
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奠定
了
极为关键的政治条件。
当然
,
RDA
体制不是
完美的,它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
地方保护主义
问题
、
官员
行为
的短期化倾向
等等
,中国经济的转型依赖于
RDA
体制本身的改革与转型。
许成钢
教授关于
RDA
体制的
论文在
国内外学术界
影响
深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治理
研究
的必引文献
。
二、
M型与
U
型组织的比较研究
九十年代初
俄罗斯
政府
聘请了哈佛大学经济
系
的著名教授
为改革设计方案
,
推出
了
著名
的
“
休克疗法
”
,
即国企
私有化、贸易自由化
、
价格市场化
以及
政治民主化
改革同步进行。
与此
相对照
,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
典型
的渐进式的
,
上世纪
七十年代末从农村
的
“
大包干
”
改革开始
,
1984年将改革
重点
转向
城市,
国企改革
并未采取
“
私有化
”
方案
,
而
是引入
奖金
、承包制等办法
搞活
企业经营机制
,
鼓励非国有部门
(如
乡镇企业和外商企业
)
的发展
。国企
大规模
改制
和民营化
则是
九十年代后期的
事情
。曾经
的两个最重要的
计划经济国
家
,同样
面临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
过渡,
为什么
改革策略和路径如此不同?
这个问题是转轨经济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