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9年,AG600“鲲龙”立项。时任哈飞副总工程师的黄领才出任AG600常务副总设计师,负责整体设计和技术攻关。当时,他并未想到研制历程会长达15年。
水陆两栖飞机需要兼顾“飞机”和“船”的双重属性。从外形上看,AG600和海豚有一些相似之处——机身细长、两头尖、中间宽。这种机体流既减少了高速飞行的空气阻力,也有效提升了水上滑行时的稳定性。
AG600机身下部采用深V断面,如同一把锋利的铲刀直插水面,显著增强破浪能力,抵御大浪冲击。舱体内部划分为多个水密隔舱,即便局部蒙皮受损,也能隔绝进水,保持整体浮力与安全。但在研制过程中,AG600的窄体机型,给起落架的设置带来了麻烦。
黄领才:
我们在进行这种通用飞机或者说运输类飞机设计的时候,
通常
会把起落架的布局以及收放原理和飞机的总体布局一并考虑。
起落架为了满足陆上起降,要求轮距有足够的宽度。
而恰恰这款飞机的设计特点是机身特别窄。这个矛盾使得我们在机身上找不到
起落架的
安装点,必须把安装点悬到机身外边。这使得飞机的结构传力极其困难,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我们在结构传力上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采用了三点支撑传力方式。
AG600的前三点式起落架由一个前支腿与两个后支腿组成。为兼顾汲水结构与水上滑行,主起落架也就是两个后支腿无法像普通飞机那样藏于机腹或机翼,必须巧妙收纳于机身两侧的整流罩内。
为了验证起落架在多种降落条件下的可靠性,团队在地面反复进行了数千次收放循环与冲击试验。然而,装机首航滑行时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