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于父亲的祖辈而言,耕耘自己的土地,等来丰沛的季风雨,是一生最大的期盼。仅一代人的时间,父亲被迫离开村庄,赤手空拳在新城市里打拼。
“贫穷”这一现实简化了父亲的生活和人生规划
,冲淡了生存焦虑,让他免于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目标很明确:接受西式教育,拿到学位,找个好工作,从此告别一穷二白。
“贫穷”也简化了国家的目标
。
印度举国追赶西方,五年计划、计划生育、基建蓝图,无一不在强调这个目标。米什拉的父亲也投入其中,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到米什拉这一代,“好学历—好工作—好生活”仍是主流的人生剧本,但
等待这群年轻人的,是一个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的社会
。
时代不一样了,但米什拉和父亲面对着同样的困境:
他们都从原本的社会网络中脱嵌了出来,独自面对复杂的不确定。
就在为前方道路焦虑之时,他在某次旅行中偶遇了一位老僧。
老僧埋首在手抄经卷中,旁边放着一盏灯,微弱的灯光将经稿的页边映得通红。
米什拉盯着他看了好久,老僧才缓缓抬起头来,露出浓密白眉下的双眼,目光中既无好奇,也无讶异,不一会儿又回到了案头上去。
那一幕是他对佛教感兴趣的开端。那名老僧气定神闲的模样让他久久无法忘记:
他对陌生人不想了解也不关心,有自己的世界,自成一体。
很长一段时间,米什拉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佛教只是神话传说的一部分,甚至视其为印度文化中“落后、迷信”的残留。
但在真正开始理解佛教、了解佛陀生平和思想后,米什拉才意识到,
佛陀为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危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