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信用货币为重点,以信用货币的产生及其带来的深刻裂变(蜕变)与影响为主线,围绕一国货币金融及国际货币金融运行中出现的基础概念和热点问题,对很多似是而非、偏离实际、违反逻辑的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予以认真剖析,提出了一些颠覆传统认知和经典说法的新观点、新结论,努力揭示信用货币的本质与形态裂变、真相与发展逻辑、重大突破与风险挑战等,以期人们能更准确认识、把握和运用货币金融。其中主要包括:
第一,到底什么是货币?在此强调,必须区分并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属性与表现形态。
货币是为交换交易服务的,货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尺度”,核心功能是“交换媒介”,根本条件是最高信用保护,使其成为流通范围内流通性最强的“价值通证”或“价值权证”。
货币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功能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就不再是货币了。货币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是可以不断改进的,以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加强风险管控,不断增强货币的功能发挥。所以,货币才从自然实物货币,转化为规制化金属铸币,再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纸币,进一步发展到脱离具体实物的国家信用货币。不能将货币的载体等同于货币。贝壳、铸币、纸币以及现金、存款、电子钱包等,都是货币的载体或表现形态,而不是货币本身。现金、存款、电子钱包等背后的货币是完全相同的。现在依然将货币等同于现金是严重脱离实际、存在很大误导性的(比如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就会严重误导人们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并影响其推广运行),对此必须彻底纠正……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
阅
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