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也看到很多当地重建的政策说不允许再建土房了,为了安全我们都要建砖房。
但是是不是因为要安全,我们就彻底地抛弃这种传统的地域建筑呢?它的那些好处那些优点,是不是我们就只能放弃呢?能不能找到一个又经济又节约的方法,还可以给他们建一个比较安全、舒适、漂亮的家呢?
所以后来我们在这个项目上面做了一些尝试。
这个项目一开始的时候,是我的导师吴恩融教授和师兄穆钧博士一起去启动的。他们走家串巷地做了很多调研,发现其实当地这种老的土房子还是有一些抗震措施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在那个地方生活那么长的时间。
比如说土料的配比,他们会有一些讲究:放一些石子、沙子在里面,加一些木头的梁或者柱,做一个框架结构,这样来支撑它的墙体。但是由于这两年农村的人都出去打工了,这种建造老房子的技术就没有人再学了,慢慢就变得越来越不讲究了,所以他们的房子的抗震性现在也没有保障了。
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做一些很小的改变,只要增加一点点造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所以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容易操作的抗震的夯土建造体系。
我们画了很多这样的图来解释我们的技术。
那怎么改变抗震性能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教他们做一个稳固的基础,给他们合理配制土墙里黏土、沙子还有草筋等等的比例。另外在墙里面加一些木头的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形成一个框架,类似这样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同时我们还改良了它的采光通风性能,这样室内环境质量也有所提高。
村民们学会这个技术以后,大概只用了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十三户的重建,这个村民小组总共就是三十四户人。为什么有一户没有用这个方法呢?因为他们家比较有钱,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建了一栋砖房了。后来他们也觉得非常遗憾。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重建的结果其实是千姿百态的。
因为我们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标准化的样板房,而是给了他们一套灵活的技术。他可以根据自家宅基地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设计。可能有的人技术比较高他就建得比较漂亮;有的技术差一点,可能他建得就没这么精细。但是它的安全都是有保障的,因为重建过程中我们的技术人员会一直地去跟踪他们,去指导他们的一些技术。
而且因为使用了大量灾后废墟回收材料,他们重建的费用也非常便宜,最多的就两百多块一平米,最便宜的才六十几块。
但是我们发现光给他们盖了房子好像还不够,因为这个村子的公共服务设施还是挺缺乏的。所以第二阶段,我们又帮他们做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
我当时的一个任务就是帮他们做一个村民活动中心,设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其实我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农村的项目,当时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应该还是要公众来参与。怎么才叫公众参与呢?是不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开开会,问问他们喜欢什么,然后帮他们做出来就叫公众参与呢?
我们觉得这样还不够——应该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这个建造的过程中,同时他们还可以赚到一点钱,把这个技术传授给他们,还可以当成谋生的一个技能。这样才叫真正的公众参与。
所以我们也没有去请施工队,而是组织了村里的村民,让他们一起来跟我们来盖这个活动中心。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施工队,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图纸丢给他们就不管了,所以我就必须住在这个村子里面,和他们一起来盖这个房子。
但是很幸运的是,当地的建设部门帮我介绍了一位施工经验非常丰富的工匠师傅,就是这位杨师傅。幸亏有了他和我一起,我们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项目。
2009年4月份的时候,我就带着和很多老师专家一起讨论好的设计图纸,和杨师傅一起进到这个村子里面。一开始的时候做基础施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因为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没有办法去外面租大型的机械,所以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人力完成的,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比如说这个基础砌筑的石头是从河床里面捡回来的,只有很少的水泥和钢筋是从攀枝花就近买回来的。这些木料都是在附近的村子乡镇里面收集的村民的二手木料。
建好了基础以后就是夯墙。我们用的这个土,其实就是挖基础的时候挖出来的那些土,还有平整院子的时候多出来的一些土。我们在这个土里加了非常非常少的石灰和水泥,可能只有3%左右,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升墙体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