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家的表达欲望背道而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2. 人们眼中的范伟,与原本真实的范伟之间,存在着另外一个认知鸿沟。
第一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这么多年来,商业和艺术就从来不能两全。大众审美和艺术表达,就从来没有和谐过。
所以我们今天不聊电影,说一说我们都不太了解的:
范伟老师
范伟太有名了,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
彪哥
(范德彪)
、王木生、春晚小品里的二愣子。
范伟演的人物多是脑筋不转弯儿、肢体语言夸张、说话磕磕巴巴,但是极富语言魅力的小人物。
特别是在春晚小品舞台上,范伟一出场就几乎能让人爆笑。在除夕那样的氛围中,压力可想而知,那时全国观众都守着电视机看,几乎必须是每一句台词都有个大包袱。
而且最难得的是,跟现在年轻的喜剧演员相比,范伟的表演是肌理,有内核的。
那时候的小品是通过冲突、误会、反讽现实来推进笑料,而不是借屎尿棍的网络段子,浮于表面的装疯卖傻来取悦观众。
所以范伟的角色表面上看上去,总是没本事、小心眼、不成大器,但是善良、待人真诚又热情。这些性格你想到了谁?不就是普普通通的你我吗?
范伟在春晚舞台上光芒万丈,但是私下里却是个腼腆又拘谨的人。在演小品以前,范伟是个相声演员。
为什么没有一直说相声,范伟是这么说的:
“我撒不开,相声演员一定是生活中就撒得开那种。”
“就好比,一个天生的相声演员坐在这和你聊天,一定包袱不断,我就不行。”
范伟几乎不参加综艺节目,也几乎从来不参加饭局、酒局。因为他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紧张,尴尬,撒不开。
早年参加过几次综艺节目,他和那个气场完全不合,整个人都憋得难受。为了不至于太过尴尬,他就把那个场合当做一个小品,强行把自己想成能谈笑风生的人,逼自己进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