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周市场围绕均线系统弱势盘整,各板块轮换频次明显加速,周期、金融地产和成长板块呈现交替领整固态势。
9
月以来市场持续的高位震荡和赚钱效应的反复,反映了当前阶段动能切换状态下主线尚不明晰的事实,整体风格上向深成指和中小创靠拢的同时,题材板块的持续性不足也造成了短期市场波动加剧,叠加
8
月经济数据的回落以及美联储缩表进程,使得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的不确定性提升。作为十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周,市场参与积极性和量能的走低在短期内大概率仍将延续。四季度策略报告中我们提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在年中以来的再度上行,企业微观层面价格博弈机制重启的信号已经再次显现。
上下游产业链的成本传导机制如何构成?
价格中枢抬升过程中,哪些行业成本压力较大,哪些价格传导顺畅?
以上问题是我们本篇报告聚焦的核心。
对于本轮短周期波动而言,由于高级别周期和转型期经济结构矛盾的压制,以价格的反弹价格引导周期修复成为本轮库存周期的显著特征
。在这种经济体态下,企业部门围绕“价格-利润-生产”的动态博弈机制就成为左右短期景气度的内生力量。
所谓价格博弈机制的核心,通常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1:价格上涨生产修复,企业利润改善;2:价格上涨反向压制利润,博弈机制反复;3:博弈机制破灭,价格体系瓦解。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关于上游价格对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传导与利润挤占的讨论就层出不穷,但截至目前尚无系统性的分析梳理出现。我们认为,产业链价格-利润之间博弈关系之所以难以把握,一方面在于不同产业竞争格局下成本传导存在时滞问题,另一方面则主要是源于上中下游的投入-产出关系并不明确。
为了构建产业间清晰完整的成本传导脉络,我们引入基于部门联系平衡表的完全消耗系数作为参照。
部门联系平衡表是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我们需要计算产业间的关联系数,主要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衡量的是是指A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B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系数越大反映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大。由此我们便厘清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成本传导、利润挤占以及生产景气度三个方面展开上游价格对行业成本与利润格局影响的分析。
一、成本传导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情况梳理。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过去10年的上下游链条成本的传导中,有色冶炼及压延、家具、造纸、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运设备、电机电气、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领域的价格传输较为顺畅,表现为分行业PPI时滞较短,其中,家具制业和电机电气甚至表现出下游价格领先于上游涨价的特征。而黑色冶炼及压延、食品、纺织服装、服饰业、电力、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的成本传导较慢,时滞均长于一个季度。如果区分上游至中游、中游至下游的传导来看,则上游至中游传导时间明显快于中游至下游。
通过对2016年以来的价格与成本传导做行业细分,我们发现本轮价格传导与历史经验大体一致,但也存在显著的特殊性:首先,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相关冶炼及延压的价格传导都非常顺畅;其次,除金属制造业外,
造纸、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仪器仪表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运设备等领域的价格传导较为通畅,而成本挤占比较严重的行业有食品、纺织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以及医药行业
。在需求端无法显著改善的情况下,这些行业在后期将面临很大的成本抬升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