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过,车企成本上涨的“锅”,动力电池厂商可不愿意背。今年上半年多家动力电池厂商上调电池售价,理由无不指向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言下之意,钱都被上游原材料企业给赚走了,而自己也是“受害者”。
从账面数据来看,上游厂商也确实收益不错。今年前三季度,锂矿龙头天齐锂业拿下了159.8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了29倍,赣锋锂业的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147.95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即便是锂矿厂商中的“小喽啰”也涨势很猛,例如融捷股份,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超45倍。
天齐锂业三季度业绩情况;图片来源:官方公告截图
动力电池厂商虽然“喊冤”,但钱似乎并没少挣。占据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半壁江山的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5%,虽然增幅不及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锂矿厂商,但到手的钱还是更多些。
对比来看,车企确实略逊一些。据盖世汽车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即便是“最赚钱”的上汽集团,净利润也仅达到了126.5亿元,对比去年同期下滑了近4成,而净利增长最猛的比亚迪,也仅拿下了93.11亿元的成绩,更多企业表现平庸,甚至处于亏损的窘况之下。
上游“吃肉”,身处下游的车企只能“喝汤”,甚至连汤都喝不上,其中委屈可想而知。
近几年,很多车企采取入股、合资、自研自产等策略加大动力电池布局,以应对全球电动化对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并获取更多动力电池议价权,拿回丢失的利润。
抢矿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业内人士指出,具备充足锂矿资源的车企面对动力电池企业时,将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另正如前文所说,为了避免受制于动力电池企业,现在很多车企正在走自研电池的道路,而谁都不想摆脱了为动力电池企业打工的局面,又陷入给原材料企业打工的处境,因此还是得抢矿。
曾庆洪此前公开表示:“电池成本压力转嫁给了主机厂,我们主机厂被逼只能向后一体化造电池和布局电池原材料。所以广汽也在做电池,也要去买矿。”
如此看来,矿是要抢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抢?目前来看,与相关厂商签约锁定材料供应,是最普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