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实际上,深空天体(DSO, Deep-sky Object)仅仅是一个广泛流行于爱好者圈子里的说法,现代天文学并没有定义这样的词汇。早在远古时期,曾有观天者发现过一些不像星星的云雾状天体镶嵌在夜空中,随着群星一道东升西落。它们数量不多,却比漫天的星辰更能昭示宇宙的深邃。其中比较显眼的有猎户座星云,船底座星云,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等。另有一些非常暗淡的雾斑状天体,需要在极其优良的大气条件下才能勉强分辨,比如位于三角座和武仙座的两片非常暗弱的雾状天体M33和M13,都几乎达到了人眼夜视的极限。曾有人统计过,全天能用裸眼看到的云雾状天体约有二十个。后来,随着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与技术革新,夜空中的这类天体被发现地越来越多。为了防止将它们同移动的彗星相混淆,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彗星猎手查尔斯·梅西耶(参见图1)曾公开发表过一个著名的星表(Messier Catalog),其中标示出了北半球小型望远镜可见的103个深空天体的详细位置。现代版本的梅西耶星表包含了110个深空天体,多出来的七个都是后人从梅西耶的观测记录中摘录出来、却没有被梅西耶本人录入星表的目标。本文中所有带M编号的天体均出自该星表。时至今日,这个星表里的大部分天体已经成了天文爱好者们最热衷的目标。
图1,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 1730~1817),一生独立发现过十三颗彗星,观测过的彗星数不胜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称他为“我的彗星猎人”。为了将彗星和天上的云雾状天体区分开,他于1760年开始编纂自己的星云表,后分三卷发表,第一卷M1~M45,第二卷M46~M68,第三卷M69~M103。不过,从M42到M45这四个天体皆为非常显眼的深空天体,不太可能与彗星相混淆。因此梅西耶星表的第一卷明显有凑数嫌疑。
图片来源:牧夫天文论坛
当然,随着天文望远镜口径的增大,相关星表的篇幅也越来越臃肿。比如,1888年出版的星云和星团新总表(NGC, New General Catalog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中就包含了梅西耶天体在内的全天7,840个各类深空天体。1896年和1905年又接连出版了NGC星表的两个增补表,即IC I和IC II星表(Index Catalogs),共包含5,386个深空天体。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天文学家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深空天体的专门星表。比如1989年的PGC星表(Paturel’s Catalog of Principal Galaxies)就是一个专门的星系星表,其中包含了巡天系统采集的73,197个星系的数据。此外还有专门为北天星系编纂的UGC星表(Uppsala General Catalogue of Galaxies),专门针对形貌奇特的星系编排的Arp星表(Atlas of Peculiar Galaxies),以及专门的星系群星表:Abell星表。后者仅星系群就收录了4,073个之多。1959年,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斯图尔特·沙普利斯(Stewart Sharpless, 1926~2013)曾发表了两个专门的发射星云星表Sh1和Sh2(Sharpless catalog),其中包含了北半球可见的313个发射星云(更准确地说是H II区)。另外,还有两个专门针对南天发射星云的RCW星表和Gum星表,以及专门统计反射星云的vdB星表(van den Bergh Catalog)等等。如今,许多在线销售的电子星图软件包中都收录了以上星表中的大部分深空天体,有些软件还提供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可以满足天文爱好者的各种观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