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三彩)
说是这么说,但新当局真的对政治犯既往不咎嘛?人们心中不禁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特别是宫府的余党们,他们“虽更赦令,犹不自安。”与此同时,不断地有人检举他们,抓捕他们,想趁机邀功领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留了魏征一命。当他得知问魏征一直劝大哥杀自己,大哥不从时,便厉声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举止自若,回答说:“前太子要早听我的,绝对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可见魏征挺横,就算败局已定,他还敢这么说,真是死不悔改,属于顽固分子。在一般人看来,李世民应该对他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
可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不杀,还委以重任。此举便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连魏征这样,敢当面顶撞我的太子余党都没有被处分,那其他余党呢,就更不用说了,组织定会对他们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在这件事中,魏征就是唐太宗树立的典型。好比当年刘邦封赏雍齿一样,众将见刘邦最恨的人都有赏,自己那份呢?肯定也少不了呀!既然有利益可得,那还闹什么事!洗洗睡吧。
原因二:严峻的形势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奏:“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便可想而知了。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李世民全程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懂得帝位的来之不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巩固既得利益。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乱之后,政府的上策当是无为而治,多鼓励生产,少干扰百姓,少加派赋税、徭役。说是这么说,但皇帝的权力很大,欲望很强,他要想穷兵黩武、修造离宫别馆,老百姓依然会被征发。这个时候,魏征的作用就凸显了。当李世民想劳役百姓、违背制度,魏征可以谏止,确保大政方针不脱离既定的轨道。
多年后,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我登基之初,大家意见不统一,“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但魏征却劝我:“偃革兴文,布德惠施,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我听了他的话,效果很好,现在“天下大宁”,周边的少数民族都来朝拜我,“此皆魏征之力也。”贞观三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西域诸国获悉此事,也想派人到长安朝贡,魏征知道后,连忙劝谏:“中国始平,疮痍未复,若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经州县,犹不能供,况加于此辈。”一句话:别让这些“蝗虫”来了,老百姓受不了。贞观四年,李世民又修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直言上谏,魏征得知后,大加赞赏:“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红陶女俑)
可是好景不长,正如魏征所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初年,李世民能积极纳谏,明显是受了内外形势的影响,等到十几年后,位置坐稳了,经济发展了,颉利被擒了,唐太宗就不可避免地骄傲自满、松懈下来。对于这样的变化,魏征深有感触,贞观十二年,他对李世民说:“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最近一两年,您已经变得不喜欢人们进谏了,常常表现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鲜克有终。
原因三:犯颜进谏只是小概率事件
在一般人眼里,好像魏征每次阐述自己观点时,都会触怒李世民,让他下不了台。但如果细看,会发现犯言敢谏并不是经常发生,在大部分情况下,双方的对话还是能够心平气和的。什么情况属于犯颜进谏?比如皇帝因为什么事很生气,发火了,导致决策失误,大臣们明知道有问题,但考虑到皇帝心情不好,都不敢说话,这个时候劝谏,就是犯颜进谏。还有可能是皇帝决策失误,或者有过失,可事情敏感,群臣不敢言,然后你不畏艰险地指明问题,虽然皇帝不乐意听,甚至大怒,但你不屈服,这也算犯颜进谏。
然而,唐太宗不会每次决策都失误,也不会天天发火,否则跟昏君没什么区别了,魏征犯颜进谏的事情一般隔一段时间发生一次。所以当你看《贞观政要》,里面记载与魏征有关的事件大约五十起,犯颜敢谏的事十多起,再算上两唐书,还有笔记小说什么的,总数几十件的样子。要是一个月发生几十次,确实让人受不了。可魏征替唐太宗工作了十六年多,平均一下,每年就几件而已,属于小概率事件,魏征的大部分进言不会触怒唐太宗,只是因为犯颜进谏容易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全是这样。
原因四:注重方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魏征进谏非常注重方法,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上书不合皇帝心意,觉得他言辞激烈,别有用心,是恶意诽谤君上,妄议中央。魏征就进言说:“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通过引用贾谊上书文帝的典故,巧妙说明自己的观点。在魏征的谏言中,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隋炀帝,都是他进谏的素材,其中被用较多的是隋炀帝,因为唐太宗跟隋炀帝有亲戚关系,本人又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可谓殷鉴不远,用杨广的事例显得更有说服力。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