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英国皇家学会新当选的95位对科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包括4位中国学者和多位华裔或中国内地大学校友。这些新当选的院士分别在作物基因组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遗传育种、化学反应动力学、高能物理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此外,还介绍了部分新当选院士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贡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当选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数量为95位,其中包括4位中国学者。
中国学者韩斌、黄三文、杨学明、王贻芳等人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关键观点2: 部分新当选的院士具有华裔背景或为中国内地大学校友。
这些华裔或中国内地大学校友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英国皇家学会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和学术力量。
关键观点3: 新当选的院士在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果。
例如作物基因组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遗传育种、化学反应动力学、高能物理等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文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发表SCI论文150余篇。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学明,男,1962年10月生,汉族,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主任。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2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和工作。
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过去二十年,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此外,他还应邀担了国际分子束会议,国际分子光谱会议(Ohio)以及国际立体动力学会议的咨询委员。
实验高能物理学家,1963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南通。1984年毕业于
南京大学
物理系,199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前期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我国中微子研究的发展方向。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荣获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校长讲席教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中国化学会会士。目前担任南洋理工大学柔性器件创新中心主任、Max Planck-NTU人工感知联合实验室主任,新加坡混合集成下一代微电子中心副主任和数字分子分析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力材料学与工程,纳米生物界面,柔性电子技术和医疗健康智能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