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两会国企直通车|中国能建宋海良:将战略先机转化为发展胜势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3-07 18: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image.gif 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广西崇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是中越边境首个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总规模达1064万千瓦,涵盖光伏、风电、火电、抽水蓄能及电化学储能等多种能源类型,每年可生产260亿千瓦时清洁、稳定的电力,为大型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能源融合发展样本和经验

展望“十五五”,我认为,随着我国能源转型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新型储能将成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支撑电力供应保障和促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的重要手段,全国新型储能需求预计还将持续大规模增加。同时,新型储能在很长时间内,仍将面临成本疏导机制不完善、安全运行风险依然存在、调度运用水平仍需提高等问题。我想这也是国家出台《方案》的重要背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新型储能产业最大的系统产品集成商,中国能建发挥优势,支撑国家能源局开展全国“十四五”“十五五”新型储能规划研究,协助起草《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顶层政策文件,打造了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同时,我们将带头落实好《方案》的要求,更好地发挥产业引领、创新协同等作用。
image.gif 中国能建“研投建营”一体化建设的“能储一号”湖北应城300MW压气储能示范项目,是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创造了3项世界领先,6个行业示范,以及数十项国际首创、全球首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大功率压气储能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产业引领方面, 我们将重点围绕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重力储能,全力攻关布局新型储能赛道。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例,我们研发形成“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解决方案”,打通天然盐穴和人工硐室两条关键技术路线。今年1月9日,“能储一号”湖北应城300MW压气储能示范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我们还投资建设了山东泰安、陕西铜川两个35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发布66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持续领跑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我们专注电化学储能大规模安全高效应用,研发攻克了“高安全、长寿命280Ah储能专用电池”方案,投资建设60GWh产能生产线,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展电化学储能3S系统产品和集成技术研发。我们率先开展重力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正在积极推进建设张家口300MWh重力储能示范工程。
创新协同方面, 我们已经组建了能建时代研究院、能建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等科研平台,还将策划推动一批新型储能标准制定,打造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新样板、新标杆。

《国资报告》: 新能源的大家族中,氢能目前仍然处于成长阶段,大规模商业落地成功案例还不多。中国能建如何看待氢能的发展潜力?有哪些开发构想?

宋海良: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作为能源电力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排头兵,中国能建确立了“绿电+绿氢+绿氨+绿醇”“四绿融合”的大能源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在“四绿”能源全产业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形成了一批示范性项目清单。例如,在吉林松原,我们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已经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并获得1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预计今年9月投产,成为加快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image.gif 中国能建投建营一体化建设的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是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运用电氢耦合、柔性合成氨、超轻度并网等国内领先技术,打通绿色氢氨醇规模化生产路径

目前,国内外的绿氢产业都在快速发展。从氢能全链条来看,制造环节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并行,我们通过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电解水制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碱性电解槽部件自产率达90%,布局PEM电解槽、海水电解等多项新技术,推动制氢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储运环节多元化技术路径破解瓶颈,采用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创新技术,解决安全与容量瓶颈,同时,整合港口资源构建储运体系。加注与应用环节场景拓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在全国布局多座加氢站,包括全国首座商用液氢综合加能站设计、安徽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建设。在应用端,绿氢在化工、交通、储能等领域成本竞争力逐步显现,以中国能建松原项目为例,绿氨、绿醇产品已与多家消纳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实现产能全部覆盖。
目前,绿氢已经在多个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示范。一是绿色化工与工业脱碳,绿氢作为化工原料替代化石能源,已经成为钢铁、合成氨、甲醇、航油等“难减排领域”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利用绿氢生产绿色氨醇油,大幅减少化工行业碳排放,助力化工行业低碳转型。二是交通能源绿色替代,绿氢在重卡、船舶等长距离运输优势显著,中国能建与大型远洋运输企业合作打造船用可持续燃料供应链,推动绿氢衍生燃料用于航运。此外,还在黑龙江、辽宁等地布局氢能交通示范,通过“制、储、加、用”一体化模式降低终端用氢成本,助力交通行业深度脱碳。三是新型电力系统与多能互补,绿氢作为长周期储能介质,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性,我们在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中探索形成“绿电—绿氢—储能”协同模式,未来将在“三北”地区推广“源网荷氢”一体化项目,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总的来说,绿氢规模化应用条件已经初步成熟,但全行业仍需聚力攻克成本、标准、认证、基础设施等共性挑战。中国能建将继续发挥“国家队”作用,通过技术引领、模式创新、国际合作推动绿氢规模化发展,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投资—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生态,为能源革命、全球碳中和及能源转型贡献能建方案。

国资报告》: 新型储能也好,氢能也好,对于中国能建来说都是新产业、新赛道。在您看来,中国能建如何才能更好掌握战新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陈士渠防骗讲堂】引诱汇款诈骗
8 年前
哎咆科技  ·  微信能加多少个好友?99%人不知道
8 年前
正商参略  ·  那个不懂球的胖子到底有多牛?
7 年前
璞石PPT  ·  两天,一起搞定PPT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