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唯一以动物现象命名的节气惊蛰,蕴含天地苏醒之力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3-05 15: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雷惊天地,不破不立


惊蛰过后,意味着作为自然现象的雷电将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先民对雷的敬畏由来已久,将雷声形容为“天怒之音”,《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史记·殷本纪》载,商朝君主武乙暴虐无道,有“射天”之举,遭到上天惩罚,“暴雷,武乙震死”。《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以此体现自警自省。



在古人的想象中,雷有专门的雷神掌控。《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屈原《离骚》中,雷神名为“丰隆”:“吾令丰隆椉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到了汉代,雷神的形象已经较为人格化,王充《论衡》中记载了当时常见的雷神画像:“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李白有诗:“雷公砰訇震天鼓”。明清时期,持鼓力士雷神形象基本被鸟嘴人身、生有双翅的雷神形象取代。雷声既像敲鼓,又像行车,因此神话中又出现了为雷神推车的仙女,名叫阿香。雷神除了敲击雷鼓,还用雷斧和雷杼发出霹雳,代表上天惩罚为非作歹之人。


1989年3月5日到7日,在中国传统节气的惊蛰日,拯救臭氧层世界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此次大会旨在动员发展中国家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约定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内减少氯氟烃使用量50%,以此应对气候变化,探索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991年,我国正式加入修订后的《议定书》,为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中国力量。尽管这一时间有所巧合,但仍然会令人联想到惊蛰所蕴含的意义,既有“破”也有“立”。



春季本就予人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感觉,惊蛰的意象更与万物生机隐然相关。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定义惊蛰:“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这一阐述来自《周易•说卦传》:“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东晋陶渊明《拟古》中,初雷和随之而来的好雨,令万物生发舒展:“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虫出土,二月龙抬头


北宋张元干《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春雷惊蛰,惊起的不仅有常见的百虫,还有想象中的龙。恰好,农历二月初二的时间,往往与惊蛰节气较为接近,甚至重合,“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也和自然现象有着深远的联系。



“二月二”可以追溯到唐德宗时,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里闾酿宜春酒以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后来移到二月初二。清代《燕京岁时记》载: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龙抬头”前后,地气和暖,春雨普降,农耕日益忙碌。唐代韦应物在诗中写道: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金代庞铸 有诗《春雷起蛰》:


“千梢万叶玉玲珑,枯槁丛边绿转浓。待得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


二月二的抬头之龙在哪里?它就是浩瀚天宇中的东方苍龙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在北半球的冬季,苍龙七宿隐于肉眼所见的地平线下。古人通过观察发现,苍龙七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随着春季的到来,北斗七星的斗柄东指,七宿逐渐在夜空中升起,也就是俗称的“龙抬头”。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正是象征龙角的角宿。陆游在诗中写道:“我欲挽住北斗杓,长指苍龙无动摇”,以此祈愿四季长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