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一对比,可知前一个故事,不论真实与否,已经无关紧要。李用清的俭朴、刻薄,以至不近人情,在后一个故事当中,表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从他不给母亲肉吃,再看他对待死去的妻儿,合棺而薄葬,已经相当厚道。
与李用清齐名的李嘉乐,绰号“一国俭”。倘若遵照顾炎武的说法,天下大于国家,“天下俭”则当大于“一国俭”。按《清稗类钞》所述:
“其
(李嘉乐)
为江西布政使也,常薙发,每次与二十文,已而询其仆曰:‘薙发匠得资,亦得意否?’仆曰:‘外间薙发皆四十钱,今殊不满所望,已垫付数十文使去矣。’李怒曰:‘吾家中薙发才须十二文,今多与之,已大过,汝乃更益之乎!此后不须彼矣。’盖李之夫人亦能供待诏之役,不假他人手也。”
老实说,这个剃头的故事,并无出奇之处。徐一士补充的故事,同样寻常:“又闻嘉乐官山东某府
(应指青州府)
知府时,亦禁眷属食肉,令打扫夫于署中后园种蔓菁,即以此一味为常蔬。灯油自掌,每晚各室亲舀一小勺畀之,不许添,二鼓不息灯者,必严加诃詈。尝责其妻浪费,呼役欲笞之,传为笑谈。”从《笑林广记》里面,随便拉两个吝啬鬼的笑话,都比李嘉乐对得起“一国俭”的声名。
与李用清相比,李嘉乐的节俭,虽然超出常规,尚未耸人听闻;与此相应,他的为人,远比李用清富有人情味。据徐一士所述,李嘉乐在江苏做官的时候,县绅某公将入京,朋友圈商量帮忙凑点活动经费,李嘉乐却说:“某公京朝官,吾辈何宜如是?”事遂终止。后来某公到天津,拿出一张面值千金的银票,欲汇兑而不得,托人打听,原来是一家不知名的小银号,人家好奇,询问出处,竟是李嘉乐所赠。由此可见李嘉乐何其精通人情世故,而且出手相当豪爽,看来,他只是对自家节俭,对朋友却大方。当时传言,称李嘉乐的人品不如李用清,我的观感完全相反。